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厂商 > 人物访谈 > 自主品牌深陷危机 主编专家纵论突围之道

自主品牌深陷危机 主编专家纵论突围之道

大家车网 2011-08-18 18:27 来源:腾讯汽车

自主品牌深陷危机 主编专家纵论突围之道(4)

[导读]7月份销量数据显示,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首次跌破40%,库存增加,盈利困难。8月16日,腾讯汽车主编沙龙在北京举办了一场特别峰会,邀请7位主编和专家就自主品牌如何突围进行了深入讨论。

张耀东:政策鼓励还是应该有的吧,关键是怎么鼓励的问题。你任何一个国家保护自己的工业,我觉得都是合理合法也是合情合理的,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关键是怎么鼓励,大家可能两种鼓励方式,一种鼓励方式是财政鼓励,就是我们给你钱,另一种是技术鼓励,技术鼓励或者叫技术引导,设置不同的技术门槛,给自主品牌一个保护空间。现在咱们以前采取的市场鼓励形式,实际上更像财政鼓励方式,比如说我给你通过消费引导,让消费者尽量去多买这一类的产品,自主品牌有个优势。因为有WTO原则的因素,又不能百分之百只鼓励自己的品牌,大家鼓励小排量的东西。

在技术这方面,最近几年,很多业内人士也一直质疑中国技术门槛比较低,汽车门槛发展得比较慢,一直技术门槛上不来很大原因考虑自主品牌给它一定的生存空间,保护一直都存在。但是我觉得,现在大家的鼓励太过于集中,赶紧给你钱,其实每年国家的这方面的钱是不少的,无论是科技部立项,还是工信部各种弄个技术发展方案,经常会给这些企业钱,但是这个过程比较缓慢。现在大的细则,自主品牌真正发展的问题,刚才苏总饭桌上讲了讲,我觉得他说得对,他说自主品牌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市场不接受的问题,这本质上是企业管理制度和政策的问题吗?更大因素是市场不接受。汽车这个产品跟高铁,跟神六不一样,因为它是一个大宗消费品,消费者不是行政主导,消费者是个人意愿,是自己投票权在消费者手里,这个主观能动性在消费者身上。我觉得汽车领域可能更多接近家电的领域,这样一些,真正还在自身上。

刚才几位老师都讲了,自身上出现哪些问题,谈这个问题,至少按时间轴来谈。第一是按近期,当下近期和中远期,再远的我们说不好,刚下来确实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一点问题,但不至于那么可怕,有一些是因为结构性,刚才徐老师讲,去年涨得太快了,前几年不应该我们自己实力没到40%,但是各种因素我们到了40%,现在跌到39%就很紧张,本来就没到40%,所以你到了39%也没什么好紧张,这是当下的东西。

第二点,当下里个别一些自主品牌日子过得不好,我觉得也不至于太小题大作。像比亚迪现象,从五年之内就可以从零发展到60万,本身就不符合全球汽车工业也没有这样的先例,只有这样一个特例,其实本身市场正常才有可能这样一个案例。这是一个极端案例,所以现在回归一点我觉得没有什么太值得说的。这是当下,中近期三五年之内,我觉得现在来看,最起码这些自主品牌企业都不至于死亡,或者还都可以,无论是产业积累还是资本积累,还是中国市场多元化,城乡化发展过程他们都还有机会,这个机会过程中,现在一个中近期最大的问题,看不到目前自主品牌有做强的结构,这是今年最大的一个隐忧,很多企业感觉不到上升的空劲儿,那个势没了,这可能是这三年之内,我觉得大家都做好准备,没有功力这么去做。

再远一点中远期,中远期还是应该更大兼并层,如果40%的市场份额是由十家车企占据,每家车企占据4%也是很了不起,你现在40%是由100多家企业占据,平均来讲,每家只占0.4%,当然有问题。如果在中国汽车市场上,自主品牌某个企业十家占据40%,有一家占据10%,那一定是很牛的企业。因为自主品牌的话题确实很复杂,也不至于讨论能讨论清楚,更多是企业自己做清楚的,我觉得这个也不是消费者爱不爱国的问题,是一个有没有做到让人家爱国的问题,这个过程可以慢慢来。总体来讲我觉得支持李潮老师的,我觉得是乐观的。

苏晖:我是比较悲观的,从中远期看,我觉得自主品牌基本上活不了几家了。

徐长明:政策我说一下,现在大家也比较关心,要不要给点政策支持。刚才我说现在的回归有一个正常的成分在里边,因为过去太高了,现在要回到一个常态,这是在发展。但是政策我觉得说实话是有的,因为从后发国家里边,自主品牌要想发展,没有政策是很难的,不能说不可能,但是很艰难。像后发国家里边,像日本、韩国,这是做汽车成功的,也是因为它做汽车成功,它成为世界的经济强国了,所以他们当初发展的是跟我们面临环境都不一样,实际上是一种保护的环境。

日本在汽车发展的时候,外资是没进去的。韩国在汽车发展的时候,外资也是没进去的,所以它的保护是很严重的,在国内来讲,韩国就是三家,三家之外谁都不允许办了,这叫真正的政策财政保护。我们国家实际上远远没有照这个力度,现在我们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70%的成分市场份额被外资占据,如果以载用乘用车来讲,家用乘用车,自主品牌只占到30%的份额,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如果没有一种政策对它进行支持,而且这个政策还要系统性,方向很明确,要有系统性政策,给它以支持它才能发展,实际上过去十年的发展,一个方面是政策,一个方面是市场的发展问题。过去的政策我觉得主要体现出来,原来我们是管制,不让你上,现在过去已经批了几个自主品牌的项目,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最大的支持,大家可能没感受到,实际上以前我们是不允许随便谁上轿车,过去这几年没太注意,眼不见的工夫现在发展三十几家自主品牌已经出来了,三十几个企业的生产,自主品牌有十几个二十来个了都在做,这是一种支持,原来强制不让你做,现在允许你做,政策放开本身是一种支持。

另外一个,自主品牌过去几年我觉得是填补市场空白,五万以下的轿车,合资公司是没人做的。自主品牌把这个市场空间给填补了,有这种市场需求,做起来了。过去几年发展比较快,自主品牌的发展速度高于合资公司发展,市场份额每年提升一个百分点。但是未来我觉得环境还是发生很大的变化,没政策更不行。一个大的变化我觉得是随着中国整个汽车规模的扩大,所有的合资公司,在中国规模都足够大了,大众在中国300万辆,通用现在在中国也200万辆了,大众今年200万超(微博)过去,还有很多公司都规划了非常大的量。现实已经很大,它的这么大量情况下,由于外资管理水平比较高,随着规模的扩张,它的规模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最大体现在成本的优势,网络的优势,发展到那么多地方,外资随着规模扩大,优势越来越明显,成本也在下降。

最近第二个挑战,未来新变化,又搞合资自主,有合资公司开自主品牌。这个有可能我们国家希望那个部分没有达到,但是国家没希望实现,我们本来希望合资自主的时候,加大我们自主品牌研发能力。但是这个可能没达到,但走向另外一个方向,反而把自主品牌份额蚕食一部分,这是新的变化。

第三个我觉得新的变化就是,限购加综合费用的提升,这又是对自主品牌不利的。这挡都挡不住了,这么多一线城市不限购,市场办法,大幅度提高停车费,这些方面,费用提升,这对自主品牌又不利,因为自主品牌都是便宜车。一个40万的奥迪一个小时10块钱对这样的车主来讲没什么影响。但是对4万块钱的自主品牌的人影响很大。可能因此而买不起车,对他影响就很大,这三个都是未来新的变化。

1 2 3 4 5 6 7 8

责任编辑: 吴舟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