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1-12-29 08:13 来源:网摘 作者: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梅新育
瑞典韦纳斯堡(Vanersborg)地方法院12月19日一纸公告,宣告庞大汽贸和青年汽车10月末与萨博公司达成的1亿欧元收购萨博100%股权协议彻底沦为废纸。由于庞大汽贸和青年汽车仅仅属于萨博的一般债权人,在破产清算后的清偿顺序中排在欧洲投资银行和工会之后。考虑到萨博极度糟糕的资产负债结构,一般债权人甚至可能得不到任何偿付。这更明确地说明,现阶段中国汽车业无法将通过跨国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做实现自我提升的主流方式。
通过跨国并购实现提升的愿望本身没有错,然而,近年来,太多中国企业把顺序弄反了,自有品牌和自主研发尚未具备足够的竞争力,甚至连出口业务都没有多少经验,就企图一步登天,通过海外收购取得现成的知名品牌和研发能力。殊不知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时希望得到的东西未必能够如愿得到,他们却要由此承担许多额外的风险。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通过这条渠道未必能如愿取得并运用收购方所期待的先进技术。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直接投资最大动机之一是获取先进技术和优势品牌,席卷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给他们创造了这样的机会。然而,通过跨国并购获取先进技术的思路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为了保障自身利益,东道国政府、被收购企业及其利益相关方(工会等)可能针对技术转让、转移定价等设置限制条款,并在日后经营中严密监督。
2006年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下文简称“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株式会社51.3%股权。但当传出上汽有意和双龙合作开发SUV车型时,双龙工会立即毫无依据地向韩国司法当局举报中国人欲“偷窃”本国技术;直到最后上汽被迫决定停止继续注资、听任双龙汽车破产重组时,双龙汽车工会也发动会员围堵中国驻韩使馆,并在韩国全国发动签名运动,谴责上汽“窃取韩国汽车技术、违背当初投资协议”。前车之鉴,中国企业须铭记在心。
其次,即使成功以合理代价获取技术转让,也不能替代自主消化吸收和后续开发。任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不是可以用钱买来的,如果中国企业自己不能在技术开发方面形成足够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他们通过跨国并购获取研究开发能力的如意算盘最终多半会落空,因为缺乏自主开发先进核心技术的收购方很难令拥有自主研发先进核心技术的被收购企业心服口服,收购方入主之日可能就是研发团队骨干开始流失之时。
再次,成功收购品牌不等于能够成功摆脱被收购品牌这根“拐棍”。当初联想收购IBM PC后,IBM的美欧客户大量流失,联想在全球笔记本电脑市场份额排名不升反降,而且束缚了联想经营收购得来的Thinkpad品牌的手脚,以至于联想对Thinkpad笔记本任何无关紧要的小改动都会被消费者视为Thinkpad笔记本换主之后品质下降的表现。
同时,现阶段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主要是为获取技术和品牌,因此目标更多是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使中国企业面临着棘手的劳工关系问题。在一些平均收入水平高于中国并实现了民主化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这一问题尤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两类经济体与中国的竞争关系比较明显,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与中国的竞争关系尤其突出,工人更担心生产向中国转移而减少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而且,那些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实行民主体制不久,尚未形成类似欧美的相对成熟的社会各阶层相互制衡机制,其国民行使民主权利的热情高涨而履行义务的意识相对淡漠,容易形成极端的群体性行为,对于政治经济及其体制演变拥有决定性影响的外部大国而言尤为突出。从上汽收购韩国双龙的失败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最后,大规模跨国并购必然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汇率变动还将进一步放大债务风险。回顾当年雄心勃勃的韩国大宇汽车公司之所以颓然倒下,祸根就埋在景气时期大举海外投资而形成的巨额负债。
吉利收购沃尔沃很可能是抓住了可一不可再的机遇,但就总体而言,包括汽车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不应幻想一步登天,通过跨国并购一举从连出口业务也没有的无名小卒跃居国际巨头,而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遵循“出口—绿地投资—海外并购”的次序实现自己的国际化梦想。
责任编辑: 陈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