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1-12-06 07:33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11月25日,中国援助马其顿23辆校车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有网友表示不解。资深外交家吴建民在接受采访时认为,长期的弱国状态形成了一种弱国心态,长期的闭关锁国形成了一种封闭的心态,不能简单类比,我们的校车不行,就不能援助人家校车。
正如吴先生所说的,援助别人不一定必须比别人有钱,国与国之间平等互利的关系“无关穷和富”,不能简单地用这种价值观来衡量外交政策。何况对外援助是一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不能没有对外捐助。而且仅就向马其顿捐赠校车而言,马其顿虽然人均GDP比我们高,但是国与国发展关系的过程中,我们援助其校车,也未尝不可。倘若没有国内校车事件的舆论关注,民众并不会认为有多大的不妥。
再若深究,向其他国家援助校车关涉的是外交事宜,它所承担的责任不是像民政部门一样嘘寒问暖,而是为国家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以这样的视野来理解,也许会释然很多。
但如果硬要把网民热议理解为国民的“弱国心态”,似乎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也许在吴先生眼中,所谓弱国心态就是心眼比较小,同时喜欢显摆,喜欢吹,怕人家瞧不起,本质是因为缺乏自信心。国民要摆脱这种弱国心态,应当具有一种全球的胸怀。联系其以前在一些公开场合的表述,这种全球胸怀大概可以理解为“开放、包容、自信、平等”。实际上,中国老百姓从来不缺乏爱心和同情心,也没有以狭隘的民族主义心理来反对国家的对外援助行动。相反,在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上,我们的国民表现得可谓相当自信、开放,比如在日本大地震后,中国民间救助力量行动迅速,得到了日本民众的认可。
而且,热议向马其顿援助校车事件,根本原因也不是我们心眼小、缺乏自信,而是民众对国内校车缺乏安全的反思。援助马其顿校车没有错,舆论也不是在故意找外交的“茬”,但校车事故刚刚过去不久,人们还未从阴影中摆脱出来,就传来援助校车的新闻,这种“巧合”让民众情绪上难以接受。尽管从数量上说,即使把援助马其顿的校车省下来,也不可能解决我们全国农村孩子的校车问(微博)题。这种舆论情绪不是国民“是非不分”,而是对“巧合”的不解。如果援助能考虑一下民众的感受,避开这个时间段,相信也不会引来多大的质疑。
所以两个不同“校车”背后的误解,不是民众对外交行为的质疑,也无关“弱国心态”,更多的是对国内校车制度的不满。在这个问题上,给民众扣上“弱国心态”的“帽子”,不是盲目自信,就是无视民意。我们还没有强大到盲目自信的地步,在很多问题上也都应该虚心听取民意。“就像一个家里也不富裕的妈妈,看到人家比自己还困难便慷慨解囊,这个妈妈的行动是崇高的”,大道理虽然都懂,但没必要刻意强求老百姓全部接受,更不能以“富国心态”自居。
责任编辑: 孟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