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1-08-09 07:27 来源:网摘 作者:
铁道部已经公布了“7*23”甬温线高铁事故的原因, 40个鲜活的生命连接着悬在半空出轨的列车和变形的车体,永远撕裂着无数心痛的记忆。在质疑声中,有人惋惜:如果高铁上配备了安全带,伤亡可望减少一大半。
高铁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安全带”
追踪溯源,现在汽车上必备的三点式安全带,其创始人的初衷,的确是为了减少车祸中的伤亡。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位处理过无数车祸事故的医护人员,带着满身工作的疲惫责问她的丈夫——沃尔沃汽车(微博)工程师尼尔斯•博林:“你们为什么不能发明拯救人生命的东西?”1959年,三点式安全带在这位工程师的手下诞生,它可以在碰撞中将乘员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上,不会在车厢中挤作一团或被抛出车外,使碰撞导致的伤亡风险降低了50%以上。
因此,有人希望高铁也能配备这一伟大发明,为生命增加更安全的防护。
但是,抛去铁路与汽车管理运营体系的不同,在高铁上配装安全带是否现实种种,客观来看,高铁在安全技术和发明创新上,并不是公众想象中的落后。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我国铁路进行了6次大提速,从线路改造到指挥调度,各种设备也同样迅速更新换代。仅针对列车追尾和相撞的问题,就有无数专家曾信誓旦旦地作出保证,说设施如何先进,设置了多少道安全防范屏障等等。
显然,增加安全带,对于技术先进的高铁来说绝非最顶尖的技术保障。还是来回顾一下安全带发明之后的事情:1967年,沃尔沃汽车无偿向社会开放了安全带技术。从1959年至今,安全带已拯救了上百万人的生命。与巨大的商业利益相比,沃尔沃汽车公司坦言:他们更看重人的生命与安全。到2020年,企业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零伤亡,为此,他们愿意为安全付出更多。
这是令人油然而生敬意的企业,是对生命最高的礼赞。但是,即使把安全带移植到高铁上,那蕴藏在安全带背后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能否也扎根于高铁管理人员的心中?
在惨痛事故之后,接受教训进行改正是题中之意,但是,简单技术上的真顿难免会忽略事故背后的人为因素,陷入技术主义的窠臼。相比安全带,更高妙的设计我们也可以移植、借鉴,但是其中蕴含的伦理价值却不可能简单复制。所有设计实践的出发点和根本原则都应该是以人为本,只有始终对使用者的生命安全充满敬畏和尊重,设计才会实现价值并得到认同。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必须把人的生命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意识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这里面来不得半点儿的功利和投机,哪怕是侥幸。像铁路这种关乎万千百姓生命安全的重大工程,如果简单地走“硬件优先”的发展模式,就有可能导致安全责任意识上的缺失。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高铁安全隐患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意识中对人的生命安全的轻视,如果这种对生命的轻视成为一种群体无意识,那才是更大的事故。在中国实践“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这是个全社会都应该深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在追求速度的时代,时刻“以人为本”才是最可靠的“安全带”。
责任编辑: 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