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2-06-29 08:56 来源:腾讯汽车 作者:
6月末,几处地方政府发起的整治公车行动如火如荼,温州的公车拍卖还搬上电视屏幕搞起了直播。然而,现存的公车清理之后,新一轮的采购该怎么做?很多地方的采购部门心里都没底,因为,2月既已公布的2012年度公务用车目录征求意见稿到今天仍没定稿。
人们不禁要问,意见稿为何历时4个月还不能定稿,莫非初稿有方向性、原则性偏差?抑或是具体实施方案有重大疏漏?据我所知,都不是。在最近几年出台的有汽车的政策中,2月的目录几乎称得上一致叫好、最受期待。如果说政策制定、执行过程需要讲究稳、准、狠,公车采购草案至少具备前两点。
所谓稳就是有切实、科学、客观的依据。草案提出,政府采购公车以1.8升排量和18万为红线旨在降低公车价格、倡导节俭;对企业研发投入设定红线是为了保证采购产品使用、维修的长期稳定;这两个条件的设定既符合公车采购倡导节约、适用的宗旨又不违背WTO公约,可以说有切实的依据,实现了稳字。
所谓准就是切入点准确、指向性强。依照“双18”和研发投入不低于3%的条件,入选的企业多数是自主品牌,这种结果对长期以来全行业对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品牌的呼吁做出了正面回应,指向性清晰,实现了准字。
看起来,唯一欠缺的只在一个狠字——雷厉风行的执行和落实,而这一点恰恰是中国汽车产业的一项“顽疾”。回顾以往,汽车产业内的很多政策都在落实上出过问题。
2009年出台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曾明确提出,两年内,1.5升以下排量乘用车市场份额达到40%以上,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超过40%。但这两个目标提出之后,并没有有力的措施来落实目标,时至今日小排量车和自主品牌份额双双下滑。
鼓励小排量和自主品牌的指向性都没错,但为何没了结果?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政策制定粗陋、缺乏科学、细化的方案导致了后续落实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有人说,很多政策制定都是“拍脑门”、不严谨、不严肃,落实的时候必然不会被认真对待。
振兴规划提出对1.5升以下给予优惠,但配套的以旧换新、汽车下乡政策却以1.6升为补贴红线,这种偏差本就离谱,更遑论1.5升这种设置本身是否合理。如今,业界又有人认为,1.6升太普惠,1.3升更理想,这同样需要切实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落实难归根结底还是政策制定本身不完善。
仔细盘点,从2004版汽车产业政策颁布以来,包括推进产业重组、建立退出机制、改革“品牌销售惯例办法”都被多次提及但至今也没有实质性的推进。如今,这些问题的确需要尽快落实,但落实的前提可能还是先要有系统和完善的措施。
回到公车采购目录。现在看,它真的是为数不多的已经比较切实可行,只需雷利风行地落实的政策,此时不出,更待何时。
责任编辑: 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