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2-05-18 09:33 来源:腾讯汽车 作者: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会议研究了促进节能家电等产品消费的政策措施,决定安排财政补贴265亿元,启动推广符合节能标准的空调、平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和热水器,推广期限暂定一年;安排22亿元支持推广节能灯和LED灯;安排60亿元支持推广1.6升及以下排量节能汽车;安排16亿元支持推广高效电机。
会议指出,扩大节能产品消费既能稳定增长、扩大内需,又能促进调整结构、节能减排。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在解读这一措施时指出,国家财政补贴将拉动5000亿国内消费。
至于60亿节能汽车补贴,有分析认为将对当前低迷车市带来促进作用,有利于扩大1.6L及以下排量节能汽车的销售。
按照现行每辆补贴3000元的标准,60亿元1年可补贴200万辆节能汽车。如果每辆车按平均10万元售价计算,可以拉动汽车消费2000亿元。
但是,也有观点认为, 60亿元财政补贴是过去每辆节能汽车补贴3000元政策的延续,并不是新的政策。其对车市的拉动作用有限。
节能汽车补贴效果显著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精神,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开展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制定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1.6升及以下乘用车)推广实施细则》。
根据这一实施细则,从2010年6月18日起,综合工况油耗比现行国家油耗标准低20%左右,符合条件的节能汽车,国家财政给予每辆3000元人民币的补贴。三部委先后公布了六批“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推广目录,入围车型共433款。
从2011年1月1日起,购置税减征、汽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等三项鼓励小排量汽车消费政策全部停止执行。鼓励政策只剩下节能汽车补贴和新能源汽车补贴两项。
去年10月, 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决定对现行节能汽车推广补贴政策进行调整。主要内容是现行节能汽车推广补贴政策执行到2011年9月30日;从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新的节能汽车推广补贴政策。
新的节能汽车补贴提高了门槛,享受补贴的车型从433款减少到49款。从去年10月开始,享受补贴的车型减少了近九成。
据发改委测算,从2010年6月至2011年9月底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约有400万辆节能汽车享受到每辆3000元的国家财政补贴。国家财政为此拨出120亿元人民币补贴。
国家财政补贴对于节能汽车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效显著。一是小排量节能汽车补贴销量明显上升。二是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汽车厂家积极推出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的小排量汽车,特别是带有涡轮增压的小排量汽车车型明显增加。
小排量轿车是补贴主力
目前可以享受3000元补贴的49款车型全部是轿车,其中少数是1.0L以下排量微型轿车,有一款是装备了1.4T发动机的大众新帕萨特,这是唯一列入补贴名录的B级轿车。其余车型都是1.6L以下排量的A级轿车。
轿车是节能汽车补贴的主力车型,轿车也是国产汽车的主力车型,销量占到国产汽车销量的一半以上。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前4个月国产汽车销量为641.75万辆,其中乘用车504.91万辆,乘用车占国产汽车总量的78.7%,超过四分之三。乘用车中,前4月轿车销量是345.16万辆,占乘用车总量的68.4%,占国产汽车总量的53.2%。
而在轿车销量中,三分之二以上是小排量轿车。据中汽协统计,今年1-4月, 1.6升及以下轿车销售242.40万辆,占轿车总量比重70.2%,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2个百分点。
如果按照今年前4个月的数字来平均,今年全年1.6升及以下轿车销量大约为750万辆左右。如果60亿元补贴用完,大约四分之一强的小排量轿车可以享受到补贴。
但是,目前只有49个车型能享受节能汽车补贴,显然有些太少。老的补贴标准执行了一年零四个月,先后有433个车型入围,才补贴了400万辆车。要在一年内完成补贴200万辆节能汽车,目前的49个补贴车型亟待扩容。看来,相关部门需要加紧工作,尽快公布第二批、第三批入围车型。
拉动车市作用有限
可以享受补贴的49款节能汽车中,有22款是自主品牌,27款是合资企业生产的外国品牌。从这些车型的售价来看,一半在6万左右或低于6万元,大多数是手动档。
对于价格较低的小排量轿车,3000元的补贴对拉动消费能起一定作用。但是,由于节能补贴不是直接补给消费者,而是由经销商卖车时从车价中扣除,消费者感受不明显。再加上目前车市降价促销很普及,有消费者会认为经销商把应给的优惠当成了国家补贴。
另外,从目前消费者的购车习惯来看,买自动挡轿车的越来越多。而目前可享受补贴的节能汽车车型中大多数是手动档。
有分析认为,60亿财政补贴对于当前低迷的国内车市,促进销售的作用十分有限。对于支持推广1.6升及以下排量节能汽车,力度也稍嫌不够大。
责任编辑: 吴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