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2-05-14 11:24 来源:腾讯专稿 作者:
据外媒消息:近日,富士重工在东京宣布:“预计无法在截止2016年3月的五年计划中完成90万辆的全球销售目标,将目标调整为85万辆。”业界普遍认为,此番销量目标调整与中国市场遇阻不无关系,基本上可以明确为与奇瑞的合资公司未出生即夭折。
丰田汽车持有斯巴鲁母公司富士重工16.5%的股权,是其第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者。但按照我国发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丰田汽车和富士重工属于同一家外商。丰田汽车在中国已经有了广汽丰田(微博)和一汽丰田两家合资公司,故富士重工在中国已经没有合资名额。在奇瑞与斯巴鲁传出合资消息之初,就有这样的评论。大家感情上希望奇斯恋终成正果,理智上,还是表示了担忧。
果然,经过这些年漫长的等待,终于还是没有被有关部门批准。
其实,无论是斯巴鲁,还是奇瑞,对于这个结果应该有所思想准备。媒体能想到的事,作为行为方的企业,更会想得到,就算想不到,朝上面递报告时,有关部门也会做出相应的批复。如此长时间的悬而未决,本身就说明了许多问题,没准就是奇瑞和斯巴鲁一厢情愿在跟有关部门磨。
这几年来,奇瑞没少在合资上动心思。斯巴鲁、陆虎捷豹,甚至还有破产的萨博,都跟奇瑞有着时时现的关系。而每当一家老牌企业要破产要合资,中国的企业总是蜂拥而至,甚至于互相抬价,互相拆台。
为什么奇瑞们如此这般有耐心?当然是为了提升品牌打算。只是,提升的效果暂且不论,至少寻求合资关系这一块,不像从前了。
新的行业政策用心良苦
2011年,新的行业政策出台,整车合资基本上关上了大门。可以看出,无论是出于控制产能,还是防止技术空心化,主管部门都想尽了办法。只是以前的合资过是大国企做新郎,现在刚刚有了提升品牌需求的自主品牌,靠合资这条路基本无望了。
其实,提升品牌,并非合资一条路。最早的汽车企业,作为先行者,自然没有合资之说,韩国、日本也基本上没有靠合资。之前的评论已经太多太多,在此不必多述。说到底,品牌提升靠的是内力,现在国家要求合资企业推出自主品牌,也有这个原因。
现在不说企业的主观意愿方面,只说说有关部门的良好愿意是否合理,是否能实现。国家控制整车合资,新增许多附加条件,如电动车、研发中心以及合资自主,都使得想要保持其技术不流失的外企望而止步,知难而退。
政策用心能否实现?
主管部门与企业,总是各想各的心思,各打各的锣。最早的产业政策,提出一家外企可以合资两家中国企业,一方面本身是因为中国地域辽阔,当时怕有限的合资企业无法带动起整个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960万平方公里的市场;另一方面又怕一家外企独大,合资太多中国企业造成垄断。没想到,弄成现在的万国汽车跑中国,而主管部门想要的行业层面整体提升,却远远没有达到。
于是,面对眼前局面痛心疾首,只差较枉过正了。
但是这些政策都有些顾头不顾尾。之前急于提升汽车行业整体水平,就可以一手托两家,现在为了填补空心化,为了新能源,就开始增加条款,要求合资企业有研发中心,有新能源项目,有自主品牌。强行的行政手段,未必就能结出如愿果子。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方面把政策用到最大,哪怕本身没有多少车型支撑,一方面,又尽量钻政策空子,就像零部件本土化率,也是外方自己的配套公司搬到中国。现在倒是提高了合资门款,本也没有什么不好,只是,未必就能如愿。就像沃尔沃,倒是成了外资品牌,现在要投产,也得“合资”。
地方政府与主管部门也是意见不统一。地方政府要的是GDP,要的是税收,要的是就业机会。哪管你技术不技术。县官不如现管,在人家的管辖范围内,主管部门鞭长莫及。
也许,行政干预还是不要过多才好,是市场的归市场,是行政的归行政。只需要把大的方面把控好,制定出相应的方向和指标,则不必在细节上费心。原则上的东西一定不能让步,不是原则的,由他们去吧。
本文授权大家车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责任编辑: 林夕
上一篇:车市触底反转之前 你能否抄在拐点 | 下一篇:赛场成检验汽车品质新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