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家车网!
城市频道: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杭州 | 宁波 | 南京 | 郑州 | 西安 | 长沙 | 温州 | 金华 | 慈溪 | 舟山 | 台州 |
全部地区
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行业 > 行业研究 > “汽车文化”更应该是用车 玩车的文化

“汽车文化”更应该是用车 玩车的文化

大家车网 2012-04-20 07:44 来源:汽车公社 作者:

近半年来,报章上随处可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领导讲话。一时间,文化扑面而来、俯拾皆是。对于汽车话题而言,汽车杂志(微博)、汽车频道、汽车网站之类自然属于文化行列;影院里那些充斥着追车、翻车、炸车镜头的动作片,也是文化产品。然而,“汽车文化”更应该是用车、玩车的文化。

文化本是人们“吃饱了撑的”才谈论的话题。对于一个物件来说,如果在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之后,还能满足精神需求,就是文化了。就像吃饭,根本目的是为活命,古今中外都一样,飞禽走兽也如此。而万物之灵一旦摆脱了饥饿的威胁,会生出很多心思。日本人做花式寿司养眼,法国人酿红酒刺激舌头和大脑,印度人配制咖喱讨好鼻子,意大利人不知为何要费尽心思在面条中间钻个洞眼——反正不是为了吃饱活命。这种种超越果腹功能、专为享受的饭菜样式,就是“饮食文化”了。

中国人用车、玩车,也是一个从“果腹”到“享受”的历程。数十年前,大众词汇里只有笼统的“汽车”,就是那种能让人走得更快、更远、更省力的铁家伙。稍见过世面的人,也只能区分拉货物的“卡车”,拉干部的“吉普”,拉首长的“小卧车”。汽车仅有的一些文化意味,是作为宣传内容而存在的:解放卡车,象征新中国工业成就;红旗轿车,象征领袖尊严;要描绘新社会新气象,也会用公共汽车做点缀。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汽车是海报上的一种图案,是不能用来果腹的“画中饼”。

现如今,对于很多人来说,买车代步已经不是难事,就动起了花花心思,享受各种样式的玩法。比如:有人在车屁股后面贴了“擎天柱”头像;有人花大钱请人把原漆铲掉,又抹上自己花大钱购买的漆;有人在前后窗内吸附了各式毛绒玩具,挡住视线也在所不惜……这些不为代步、只因“吃饱了撑的”才搞出的花样,足见“汽车文化”的大繁荣!

不过,从精神需求来说,并非所有的玩法都是好享受。世界变动本已快速剧烈,人们心灵的那份安稳、宁静也在经受着各种机器的侵扰——那么,喧闹嘈杂的“汽车文化”何尝不是火上浇油! 难怪富足阶层的一些人士开始“灵修”了,开始向往远离都市的山野生活了。

然而,“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是说心境重要,而地理空间、外在环境并非关键。要远离那种让人闹心的“文化”,无需抛弃汽车,而只需用心养车、用心开车。真正享受汽车文化,是把车视为生命中的一部分,赋予汽车情感和灵性。这并不意味着,车应该像《变形金刚》、《汽车总动员》影片中的主角那样开口说人话,而是强调:养车、用车的过程中,人在车上留下了印迹;车走进了人的生活,承载着人的生活,刻画着人的生命历程。认真保养,就是正视人的族类所创造的文明;悉心维护,未尝不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尊重,未尝不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车子动力充沛、制动灵敏、操控顺畅,也就可能达到人车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爱车的良好状态,未尝不是车主能力与品性的一种展示。要么,就把报废的金属件擦拭干净,挂在书桌上方,在默然对视中听它讲述曾经一起经历的风风雨雨;要么,就照着老车的样貌,捏一个橡皮泥的车模,让孩子也能有车主的感觉;要么,与车友网上交流,探讨共同感兴趣的车型——也许会发现爱车的原型竟然始于半个多世纪之前欧洲的一个家族小厂。

爱车与主人共享的时间越久,共同见证的事情就多。多年以后,两口子看到它,会记得初恋时一起郊游野炊;孩子大学毕业晚会后,会指着这部老车告诉同学,高考那三天,是我爸开这车接送我来往考场;假期旅游,也是这车……看!这个凹坑是我们在西藏留下的……

责任编辑: 杨小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