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2-02-06 08:13 来源:汽车商报 作者:
日前,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联合公布了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以下简称《目录》),强调将汽车整车制造条目从鼓励类中删除,划为允许类。
有业内人士分析,此次《目录》的修改,意味着国家相关方面有意推动产业整合,鼓励自主汽车的发展。此次政策变化将给外国投资者在中国享受的7年优惠画下句号。
对于2011年曾传出要在华实现合资的路虎、斯巴鲁等跨国车企而言,这是否意味着合资的大门已经关上?
为了保护自主?
不久前,商务部外资司副司长苏晶表示,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吸收外资,中国整车制造已取得长足发展,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在充分满足国内需求之外还实现了部分出口。乘联会秘书长饶达则认为,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把外资从整车制造条目鼓励类删除,说明不再鼓励外商投资整车制造,有利于大集团做好整合,并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自主品牌上,这对中国汽车产业是利好。”
“目前中国汽车行业开放过度,涉及汽车整车的合资企业达到100多家,外资纷纷来华扩张地盘。”饶达同时指出,国内亦出现了“豪车火小车冷”的趋势,逆国际潮流而动,刺激了合资企业甚至进口车的发展,却直接打压了内资乘用车企业。
有业内人士分析,《目录》的出台,体现了国家有意推动产业整合、鼓励自主汽车。“将整车制造从鼓励类删除,是考虑到鼓励国内企业更好地发展。”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合作室主任张建平表示。江淮汽车某部门负责人也表示认同,“国家这一政策无形中也是对自主品牌提升的一个有力支持”。
国泰证券某汽车分析师却表示,国家出台这一政策并非是出于对自主品牌的保护,其实早在至少两年前,国家就已经对外资进入中国汽车整车制造进行了政策收紧,此次《目录》的调整或许仅是这一政策的延续和体现。
早有苗头
在2010年9月的“2010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就曾表示,国内汽车企业的快速扩张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风险,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坚决抑制。
同样从2010年开始,业内开始流传这样一条规则:合资汽车企业异地建厂必须要推出自主品牌车型或者推出新能源车。尽管这种限制没有任何明文规定,但业界已经视之为汽车新设项目整体收紧的一种信号。
某汽车行业分析师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合资换不来技术,从行业来说,已经不需要新的合资项目,现在大品牌基本进入了中国,剩下的一些小品牌的吸引力也在下降。
然而,在政策收紧的大背景下,广汽集团和长安集团还是引进了新的合资项目。2010年3月9日,由广汽车集团和菲亚特共同发起的广汽菲亚特汽车成立。2010年7月,长安汽车(微博)和法国标致雪铁龙共同发起的长安标致雪铁龙汽车有限公司签约。这两项重大合资项目明确之后,有业内人士曾评价说,考虑到广汽和长安的运作能力,这两桩合资意味着国内汽车大集团合资格局基本定型,以后新增合资审批将异常困难。发改委内部人士也曾表示,广汽和长安合资项目是国家政策趋向收紧的分水岭。
“其实主管部门希望传递的画外音都很明确,市场一直欢迎你们来,但来的前提是不要简单地把中国看成一个‘代工厂’。”中信债券某资深汽车分析师态度很直率,“无论你愿不愿意,要来中国,首先要拿出合作的诚意。”
但对于还没有挤进中国的国外车企来说,怎么做才叫有诚意?2011年内,雷诺、英菲尼迪、斯巴鲁、捷豹路虎均流出合资传言,但临近年末时,这些项目无一不偃旗息鼓。这种局面,是否说明,“鼓励目录”背后体现的合资从紧思维早已发挥作用?
门槛渐高
2011年末,大连市环保局官方网站上出现了名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大连工厂乘用车24万辆产能建设项目》的环评报告。这一度被舆论认为是英菲尼迪即将落户大连的征兆。但同年12月,英菲尼迪(中国)发表官方声明称“目前尚未作出任何关于在中国生产英菲尼迪的决定”。
同样是2011年12月初,东风汽车内部透露,经过东风雷诺项目组的磋商,日产汽车已就雷诺国产一事与东风集团签署备忘录,依照双方磋商达成的意向,东风将与雷诺成立独立的合资公司并落户武汉。但此条消息披露之后就没了下文,东风和雷诺双方均未对事件发表官方看法。
有评论人士指出,英菲尼迪和雷诺尽管都有不依靠成立合资公司、通过在东风有限框架内增设项目的方式来实现落地,但在政策收紧的背景下已经受到了影响。他同时认为,对于捷豹路虎和斯巴鲁这种全新的合资而言,审批难度可能要更大。
事实的确如此。早在2010年5月,捷豹路虎便首次提出在中国本地化生产的构想。而捷豹路虎的东家印度塔塔汽车给出的时间节点是“两年内”实现在华国产。根据媒体报道,自2010年5月中旬起,捷豹路虎便与江铃、吉利、长丰、长城以及奇瑞等多家公司进行合资接触。在经过近3个月多方洽谈后,当年8月,捷豹路虎确定了与奇瑞进行深度洽谈,看似这一合作已是“板上钉钉”。但是不久后,这项合作传出终止传闻。
2012年初,一位接近奇瑞汽车的内部人士告诉汽车商报记者,“奇瑞和捷豹路虎确实已签订合资公司谅解备忘录。不过,由于发改委要求新的合资项目中需外方把发动机项目拿到中国来投产,所以双方需要就发动机重新磋商”。
斯巴鲁的境况与捷豹路虎类似。
2010年底,有消息称,奇瑞对合资斯巴鲁的项目进行了立项,2011年年初开始,奇瑞销售公司派出专门团队做了长达半年的市场分析和前景预测。同年6月,奇瑞将合资项目上报发改委。8月,发改委传出“并未批准该项目”的信息。9月,日本媒体报道称,中国发改委已告知富士重工,将否决其在中国与奇瑞汽车组建合资公司的申请。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小虞对媒体表示:“这个阶段不管奇瑞和捷豹路虎采用技术代工还是合资模式,都很难获得批准,国家现在已经不太提倡合资,而是提倡自主创新,现在合资企业也要做自主品牌。”就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国内汽车产业政策导向开始转移的时候,新的汽车合资项目想要突破政策千难万难。
责任编辑: 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