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家车网!
城市频道: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杭州 | 宁波 | 南京 | 郑州 | 西安 | 长沙 | 温州 | 金华 | 慈溪 | 舟山 | 台州 |
全部地区
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行业 > 行业研究 > 自主品牌无须深陷焦虑 崛起需再等10年

自主品牌无须深陷焦虑 崛起需再等10年

大家车网 2011-12-27 10:19 来源:腾讯专稿 作者:

虽然自主品牌是中国汽车产业的热点话题,虽然我是自主品牌的“铁托”,但我认为,从2009年自主品牌占据半壁江山的历史最好成绩,再到今年负增长的集体沉默,自主品牌本身是一直在向国际主流品牌的生存方式进化的。如果一定要用公众喜欢的好坏来形容,我认为自主品牌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更恰当的评价应当是:自主品牌的品牌质量在进步,品牌安全性在提高,经营方式在多元化……。

媒体界一而再再而三地探讨自主品牌话题是期待自主品牌能够健康成长,正因为如此,我也非常热衷于参与这场看不到尽头的讨论。但我认为,这种对自主品牌的过度关注目的主要是要照顾公众的民族自尊心,是中等收入国家特有的民族主义焦虑。如果我们对自主品牌有权如此焦虑,何以韩国的双龙、英国的MG(微博)、瑞典的沃尔沃和萨博被我们的收购时就没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挣扎呢?难道它们就都活该破产被收购?难道它们的运营者都傻到把自己的摇钱树廉价卖给中国人?

我认为,在讨论自主品牌的时候,对于定义模糊的自主品牌,我们应当保持理性务实的态度,这种态度要以有利于中国消费者,有利于自主品牌从业者和上下游供应商,有利于中国本土资本,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利益为原则。有了这些原则,我认为讨论自主品牌的时候更应关注产品的质量和品质进步,关注自主品牌企业从业者的满意度,关注自主品牌供应商的满意度,关注自主品牌汽车公司投资人的收益,关注中国自主品牌出口汽车产品的国际生存环境……。

我们花费时间为自主品牌摇旗呐喊,难道不就是要帮助自主品牌在这些方面成为全球标杆吗?如果我们的自主品牌在这些方面没有进步甚至出现倒退,我们要帮助它们发现问题,督促它解决问题,但这不可能靠”只买中国货“的民族主义方式来解决,那与有利于中国消费者的原则相冲突。即使这种民族主义方式短时间内真有利于自主品牌的成长,付出代价的也应该是政府以纳税人的钱进行政府采购,由政府代表所有国人为此付出代价更符合公平原则。但这是否有违WTO法规,是否对其他本土合资汽车企业不公平又会引发争议,在中国非常需要全球公平贸易环境的情况下,在我们的自主品牌也急于用走出去证明自己的情况下,我们的任何偏向自主品牌的产业政策都将比10年前付出更大的贸易代价。汽车自主品牌的短期利益是否值得我们付出这样的代价?

无论用“自主品牌”关键词搜索baidu、soso,还是用Self-owned brand搜索google,得到的搜索结果都与中国汽车高度相关,这样的搜索结果表明:自主品牌正在成为中国汽车,而不是中国服装、中国互联网、中国家电、中国房地产的特有问题。在其他产业逐步弱化狭隘的民族主义,在其他产业纷纷拥有了全球化视野的情况下,中国汽车反而满足于在国内市场划分势力范围,这本身就是个问题。如果我们从全球视野看中国汽车,我们会发现,中国的自主品牌问题会更简单明了——占据中国汽车销量半壁江山的是跨国品牌,无论南北大众还是南北丰田,它们造的都是跨国品牌产品,所谓合资品牌,比如理念、首望、启辰、宝骏都还处于襁褓期,根本不值一提,真正有资格与跨国品牌竞争的还只有奇瑞、吉利、长城、比亚迪、长安、华晨、上汽荣威(微博)、东风乘用车等等自主品牌。

责任编辑: 黄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