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家车网!
城市频道: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杭州 | 宁波 | 南京 | 郑州 | 西安 | 长沙 | 温州 | 金华 | 慈溪 | 舟山 | 台州 |
全部地区
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行业 > 行业研究 > 入世十年:市场换技术 应公正客观评价

入世十年:市场换技术 应公正客观评价

大家车网 2011-11-11 13:34 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

在入世谈判过程中,中国政府看的很远,学会了如何利用WTO规则,无论是市场换技术,还是鼓励充分竞争,我们都需要更多的跨国车企来华建合资企业;同时对自主品牌开放轿车领域,自奇瑞开始,中国本土的新生自主品牌在相当长的时期牢牢控制了低端车市场,有效阻击了跨国车企的全线推进。

2001年11月11日,中国全面签署入世文件;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

中国入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深刻变化可以有多向度的分析,其积极意义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过。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最感性、最直观的变化非汽车莫属。

入世,中国百姓圆了汽车梦

10年时间,中国从一个自行车大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产销大国:一线城市私家车早已饱和,二线城市紧追其后,人们走到哪里都是令人心烦的“车灾”,而三四线市场的需求刚刚开始释放,中国一夜之间成了车轮上的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无疑是购买力和价格:10年间,中国的人均GDP从1000美元增长到4000美元,轿车价格平均下降了50%以上,对于中国普通百姓而言,发达国家1万美元左右的经济型轿车终于不再是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一件价值较高的商品而已。

今日中国的汽车景象,公认是中国入世带给普通百姓的最大实惠。可回顾中国入世漫长的谈判过程(1986~2001年),无论是谈判代表团还是最高决策层都不敢轻言对外开放汽车市场。当时的外部形势是:早在1970年代,美、日、德等国家的十几家跨国公司就已经垄断了世界80%的汽车生产;1990年代初期,世界汽车产销量5000万辆,其中1/3出口;2000年左右,世界汽车产能超过6000万辆,设备闲置近20%。大众、标致、克莱斯勒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汽车公司,历尽坎坷,只有大众最终坚守成功,但外界无疑都看到,中国不仅是世界所余不多的尚未开发的汽车大市场,且增长潜力巨大。借中国入世之机,敲开中国汽车市场的大门,成为汽车发达国家的共识。

整个1990年代,媒体都在讨论中国能否借入世之契机迎来私家车时代。当时最大胆的预测是:“本世纪末汽车开始进入普通百姓家庭。”但是,由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弱小和市场的不发育,尤其是汽车产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民族尊严,中国政府在谈判过程中尽全力为汽车产业争取到了一个宽松的“幼稚工业”保护期,但在对国内汽车市场的前景预测上则持谨慎态度,直到中国入世的2001年才将“鼓励轿车进入家庭”写入“十五”纲要。同年,作为入世承诺的一部分,中国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汽车生产领域,并放宽了地方政府外资汽车项目的审批权限。之前,截至2000年,中国政府已经批准了10家整车合资企业。

这里凸显了当时中国政府的决策难度:一方面是市场潮流不可阻挡,开放将带来充分竞争,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但另一方面,市场又不能拱手相让于跨国公司,对外资开放汽车领域,既是遵守承诺履行规则,也有更长远的考虑——用市场换技术。

其实,回望2000年之前的中国汽车图景,一个更大的威胁来自走私进口汽车。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曾在多个场合回忆说,入世之前,中国汽车的名义关税高达180%~220%,结果导致猖獗的走私,WTO分析认为,由于走私数量巨大,中国汽车的实际关税只有26%,因此发达国家要求中国的汽车关税降至25%。出于整体利益平衡的考虑,中国政府同意了这一要求,但要迟至2005年1月1日开始实施,同年取消进口汽车配额。这实际上为中国汽车工业争取到了长达5年的保护期。

1 2 3上一页下一页

责任编辑: 杨小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