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1-10-31 08:41 来源:网摘 作者:
[导读]近来,媒体对自主品牌企业“搞副业”,就是在造汽车的“正业”之外,进入其他与汽车业有关或无关业务的报道不断升温,并将其称为“不务正业”。
近来,媒体对自主品牌企业“搞副业”,就是在造汽车的“正业”之外,进入其他与汽车业有关或无关业务的报道不断升温,并将其称为“不务正业”。比如奇瑞进入造船、重工机械、挖煤领域;江淮玩证券和银行理财;福田汽车将业务延伸到成品油销售、重型机械制造以及物联网、金融投资等。
面对车企的“多栖发展”、“越界求利”的情况,有人担心他们会不会因此分散了精力,冲淡以致荒废了造车的主业。
笔者认为,这种业务延伸或转型的多元化经营,在企业界较为普遍,并非汽车业所独有。的确,有很多企业多元化经营并不成功,反而把老本行丢了,“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例子,俯仰皆拾,所以人们的担心和忧虑是有道理的;不过同时也应当看到其中不乏成功者。
企业“多元化经营”,在国际上屡见不鲜,有的企业是在一个阶段,因看不清方向而采取多元化经营,实际上是给自己一段选择的空间;有的企业是做到一定规模,觉得精力过剩,就想扩展领域;有的则是作为转型的准备,尤其不排除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主业进行调整。如今中国房地产的龙头老大万科集团,1984年注册成立时,是做进口视频器材,说通俗点,就是一个倒腾家电的小型贸易企业。后来发展到连锁零售、电影制片及激光影碟等领域投资,还涉足过医学研究,一度还经营过矿泉水,而真正进入房地产业则时间较晚,算是个“后起之秀”吧。法国标致汽车最早的主打产品是磨制胡椒面的小玩意,而日本丰田起家则是做纺织机。再看看当年中国家电行业名噪一时的企业,电视机的牡丹、厦华、熊猫,冰箱冷柜的万宝、香雪海、星星,今天在市场中踪影安在?而今天领军的企业如海尔、TCL等当初并不为人所瞩目。所以企业主业转移,半路出家,日后成为一个产业的领军者也不是不可能的。
一个产业本来就应该有进有出,不断有新鲜血液补充,才会充满活力。而一个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也可以有多种选择,不断调整,直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不必一次定终生,非得与一个产业白头到老不可。
以此观之,中国汽车企业做一些别的尝试也无不可,如果能在别的领域做大做强,退出汽车行业也无可厚非。中国汽车业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恰恰就是不能随便进,也不能随便出,入门门槛高,出门门槛更高,因而才会出现那么多所谓“零产量”企业,才有转卖生产许可证的怪现象出现。正因为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汽车产业几乎没有竞争,才会出现车价高出国际市场几倍的怪现象。
对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来说,进入其他行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汽车主业利润空间非常微薄,有自主品牌企业老总自嘲曰“汽车论斤卖”,“汽车卖出白菜价”。造车不赚钱,就不得不想点“怪招”,进入一些利润空间相对较大的领域,“以副养主”,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来看,汽车企业搞的“副业”基本上都属实业范围,这对中国经济发展是有好处的,比如福田卖油、奇瑞造船,这与那些把干事业的资本抽出来,搞投机投资好一百倍。
对一个企业来说,第一要义是生存,要保证职工的基本生活条件,保证上下游的供应链的运行,以及售后服务……一句话,企业第一要能活着,第二才是发展,所以,进入利润率高的行业,赚了钱反哺汽车,不失为一个思路。
至于有人指正企业借造车之名,行圈地、圈钱之实,那属于政府监管的问题,本来对企业拿地就有明确规定,不能转移用途。另外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争投资,增加GDP,故意放纵企业违规违法。
如果我们是真心要建设“汽车强国”,政府就应当给自主品牌企业提供能够安心发展主业的条件,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顾,一心一意搞汽车。
责任编辑: 许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