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1-09-22 16:30 来源:腾讯专稿 作者: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有朋友说存油费换新车的段子,大约4年前我就曾经写过一篇《存油费换新车》的文章,贴出这篇算是异想天开之作,算是对当前油价涨、车价降的现实无奈叹息一声吧。
最近,我那个2年半前通过预存话费换来的手机开始在关键时刻拒绝服务,当年这个手机也称得上是应景之作,各方面功能都不错,但仅仅2年,其功能目前已经远没有办法满足彩信、3G时代的需要。据同事说,我的这个手机在目前二手市场上的价格基本与修好它的费用相当。还好,年底恰逢某电信营运商推广其预存话费换手机的活动,于是,我来到某电信运营商的“地盘”,存入基本够买下该手机的话费,换来一个能满足目前需要的全新手机。作为汽车杂志(微博)的记者,怀揣这个全新手机,我就在想:要是石油公司也能预存油费换新车,那我就不必为目前那辆没有ABS、没有气囊的老款车发愁了。
回到办公室,我就把这个想法兜售给同事,但同事却质疑:汽车的价值可比手机大多了!石油公司哪里换得起?是不是换得起那得拿数据说话——从中国石油的年报可以看到,其2006年利润是1422个亿,而上海汽车2006年全年收入305亿,净利润不足15亿,上海汽车的利润差不多是中国石油的1%。从逻辑上来看,如果存在这样一个收入利润差,那么中国石油是完全有能力通过“存油费换新车”这个业务来锁定用户的,这就仿佛中国一个移动运营商的年利润差不多相当于知名手机厂商全球利润。正是存在这样的利润差,中国的移动运营商才能运作得起“存话费换手机”业务。我个人认为:中国能源产业没有这么做,一方面是产品垄断的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第二恐怕就是国家政策不允许这么做。
但如果“存油费换新车”能够成真,那么于国家、于产业、于消费者应该都是利好。
首先,对国家而言,2007年年底拿出的联合国环境路线图中,中国也要承担不小的减排压力。作为能源生产企业,对于节能减排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存油费换新车”这种方式,能源生产企业就能够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提高燃油品质,并通过向汽车生产企业定制新车来提高新车的能耗和排放标准。而且,通过“换车”这个消费方式,新车的生命周期可以大大缩短,先进的节能减排和材料循环利用技术可以更快在新车上得到普及。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整个国家减排目标的实现。
其次,对产业而言,至少对汽车产业而言,由于这种消费方式的出现,产品升级换代的压力更大,但同时销量增长的空间也更大。那些品牌知名度高的生产企业通过与石油、电力等能源生产企业结盟,可以提高产品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由于“存油费换新车”这种方式能够大大降低新技术车辆的使用门槛,也使得产业能加快概念车到量产车的转换速度。比如电力公司就能够与生产电动车的企业结盟,通过“存电费换新车”这种方式降低电动车的购置门槛。与此同时,换车之后也会诞生一个巨大的二手车市场,这又将向投资者展开一个全新的产业图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消费者能够从这种消费方式中获益。这点,恐怕有过“存话费换手机”经验的读者都有所体会。其实这种获益不仅仅是金钱方面的——作为汽车行业的编辑记者,最令读者或者外行羡慕的一点是什么?答案是——总能提前体验最新的汽车产品和技术,而且每个月都能体验不同品牌的车。这点,即使是有钱的名流富贾也未必能及,毕竟,那些以攒车为乐的名流富贾未必有足够的时间去体验每个月诞生的各式新车。但如果这些新车都能以合理的价格换回来而不必真的投入一大笔钱买,那恐怕每个能负担得起买车费用的朋友就都能有机会像试车记者们一样,总是感受新车带来的全新驾驶体验。
不容否认,从“存话费换手机”到“存油费换新车”还有很多法律上、政策上、技术上和财务上的瓶颈需要克服。但如果从环保、从产业健康发展这个角度来看,这样一个消费方式也不是没有诞生的可能。而且一旦诞生,恐怕大街上的高级轿车会立刻多起来,至少我会考虑立刻换辆有ESP、有电加热座椅、有自动空调的新车度过这个寒冬。
责任编辑: 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