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厂商 > 人物访谈 > 新锐记者纵论混动:制约因素广 发展瓶颈多

新锐记者纵论混动:制约因素广 发展瓶颈多

大家车网 2012-08-13 16:09 来源:腾讯汽车 作者:

新锐记者纵论混动:制约因素广 发展瓶颈多(4)

[导读]从新能源产业规划放宽对混合动力的限制,到广州限购给予节能汽车的优惠,混合动力的市场争夺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到底这其中有着多少隐忧,又包含了几多希望?腾讯汽车特邀新锐记者为您一一解读。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刘霞

马连华:发展混合动力从源头就有困难,对手也很强大。目前的困难是什么?据我了解,包括自主品牌企业,它们研发混合动力就是为了政绩,为了响应地方政府号召来做的。

所以我觉得对于混合动力发展来说,光靠自主车企单打独斗太困难了,各方不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压力比较大。我们还是在国家政策方面应该改变一下风格。

我有三个思路,第一个,直接补贴。比如说广州出台了节能车补贴1万元左右,那么有三款车入围节能车,一款是凯美瑞,还有两款是长安的。那么长安和丰田凯美瑞的技术已经相对来说是比较相近了,国家就应该对像长安这样创新的企业,拿出一些真动作来支持它。如果你卖一辆国家给你补贴5万、10万的,让你有动力再制造。

第二个就是技术创新,应该对技术创新出台一些技术创新奖,成立股份公司,国家入股,或者国家购买这些技术。

第三个,既然新能源是一个系统的,国家就应该从技术、人才方面做一个规划,不是现在这样零零星星,政策不持续,也不全面。我觉得发展混合动力关键还是在国家支持上面。车企自主研发压力太大了,毕竟他的起跑线不一样。改变一下政策扶持的方向,能不能出台一些政策只补贴自主品牌的混合动力。还是应该政策强硬起来。

刘霞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个是自主品牌在混合动力这块里面弱势肯定是很明显的。首先就是中国的汽车工业,基础工业比较差。电池、电机、电控这传统内燃机汽车的三大部件里面,中国企业能拿得出手的基本上很少。

第二个是,自主品牌在混合动力方面竞争力应该是很差的,在同样一个市场环境里面,几乎是不能取得竞争优势的。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是有希望的。比如以传统汽车为例,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这么多人对汽车的需求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豪华车,有人喜欢宽大的,有人喜欢奢华的,有人喜欢实用的。自主品牌10万块钱以下的市场还是它的天下。未来混合动力或者新能源自主品牌也是有优势的,如果自主品牌做混合动力能够找准他的市场的话,还是有机会的。自主品牌假如采购一些零件,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成本缩减,可以把混合动力做到15万或者20万,这样找准它的市场的话,未来还是有一片天地的。

日本的企业就是闭关锁国,我自己汽车企业发展起来以后再开放。中国现在自主品牌做混合动力,未来五到十年内,卖一辆都得赔一辆。

责任编辑: 林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