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2-04-23 23:54 来源:腾讯汽车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之路论坛:嘉宾互动沙龙(3) [导读]2012年4月22日,“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之路”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汇集来自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媒体等各界代表,共同探讨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大计。 吴迎秋:我们王秉刚讲了,政府鼓励大家,不给补贴,就是害人,至少眼前是这样,没有盈利模式。同样的问题到奇瑞,QQ卖的不错,卖多少钱,赚不赚钱? 刘心文:我来简单回答一下,QQ,可能这个车家喻户晓了,可能甚至比大家对QQ的了解,比对奇瑞本身还要熟悉。qq我们只是在做一种实践,是低速车,因为确实行业上面存在一些争议。还是有很大部分的共识认为这个市场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市场还相当大。在这方面的实践,主要通过低速车,低成本,能够来培育和锻炼我们技术的成熟,从低速车上我们收获了很多。后来我们发展M1,一些新的电动汽车,包括下一代电动车研究的时候,都会用到这些技术,都会有继承提升和发展,我们不会放弃对低速车的发展和研究,甚至我们在这个上面还会有一些技术的升级。当然我们还是以高压离电为主要方向,M1电动汽车,今年要大面积的推广示范。我们还有一些非技术方面的要解决的问题,非技术方面的问题,比如说我们没有上汽、比亚迪这样的优势,本身就是深圳也好,上海也好,都是示范城市。刚才上汽老总也说了,补贴是这个阶段过度时期导入期很重要的保障,目前我们还面临这样一个困难,芜湖不是示范的城市,我们也在争取,通过积极的表现,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这样一个宝贵的资源。我们后面还会在一些新的领域,持之以恒的去做,谢谢。 吴迎秋:今天咱们对话有很多敏感问题大家都不回答,其实车非常好,我开过,包括M1这两款车也非常好,但是现在确实是个问题,我们卖不好,大家都不用说。我们讨论非常实际的问题,包括像吉利,我刚才听了半天,一直在回顾,我们中国汽车一直讲跟随战略,在新能源汽车上,吉利跟随是最明显的,什么都在做,什么又没有做,你们到底走哪个方面?选择好了没有,或者还没有,一句话就可以。 由毅:我们实实在在的在做,包括产业化的项目,有5个产业化的项目,这些项目陆陆续续的从明天开始大规模的上市,这样一个状态。所以说从吉利来讲,或者我们大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不是我们开发不出来这个车,前期的导入期我们靠政府的补贴也好,这个是可以,但是最终呢这个产品在市场上,如果500万,我们可以算一下,按中央补贴6万,地方6万,我们国家拿出多少税收来补贴,肯定是不可持续的。未来要靠自身的运行,电的成本远远低于油的成本,在运行当中,前期的一些投资能够收回来。从企业来讲,我们更多把我们的技术做扎实了,电动车不仅仅是电池,这里面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要把所有的到产业化的技术做扎实,准备好,具体的说量,我想谁也不敢说。成本下来了,或者说现在政府的补贴,市场能够持续,这个量会上来。 吴迎秋:我们在座的都是企业实体,企业的最高使命是要盈利的,所以现在大家理解,即使我们都在跟踪,都在做,但是市场如果脱节的话,我没有盈利,这是不可持续的,这是新能源产业化的问题碰到的最大尴尬。我想最后让每一个人围绕这一次节能与新能源产业规划提到的两个问题,我想每个人给一个答案,他提到了50,500万辆,你们觉得有可能吗?为什么? 徐建明:王总在解释的时候也说了50和500只是一个概念,我赞同那这个说法,50或者30,或者60,从十到百,五百、三百、六百这个趋势在。 李云飞:我觉得这个目标要实现,或者是到期以后,能够超额实现的话必须要解决四个问题,很简要的跟大家交流一下,第一个我觉得电动车推广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消费者,包括媒体,对电动车的认识,包括引导,我觉得这个恐怕还需要继续帮忙去推广。因为今天上午几个专家介绍了,国家为什么推电动车,已经迫在眉睫了。第二个电动车本身的充电站,充电标准,充电不方便,这些只是我们之前认识上的误区,我们只是惯性思维。用燃油车,必须去加油站加油,我用电动车必须去充电站充电,不是这样子。假如每个家的水龙头流出来的是油,不用去加油站,摆脱对充电的依赖。第三个刚才业内的几个同行大家也介绍了,在刚开始推广期的时候,就比亚迪自身而言,性能各个方面,应该比外资的产品好很多,但是我们的价格目前。比亚迪要继续努力,对于比亚迪而言,对于电动车企业,如果年销售量到了5万台,才能实现规模化,对比亚迪来说2万就够了,我们的电池厂,应用很广泛,我们的插电混合动力,马上要上市的。纯电动E6,跟奔驰合资的电动车,用的也比亚迪电池。还有两个方面,比亚迪纯电动大巴,用的电池是500多的,电动大巴的电池,可以用在电动、轿车相当于5台E6。我们跟国网南网做的项目,河北张北县做的电站,用的电池,内部在某些领域实现规模化。 最后的障碍是什么,好话实话都不好听,我觉得目前是这个情况,我们中国在国际市场贸易自由了,但是在中国地方保护主义,贸易的壁垒处处都在我觉得这四个方面的问题解决掉,我觉得不要说2015年50万辆,60万都不是问题。 黄晨东:这个量很难达到,通过加大政策力度,把一些困难解决掉。新能源车也好,跟其他的车一样,新产品也好,你毕竟开发一个新产品,新产品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违背不了科学规律。况且我们这个技术积累,现在还有一定的差距,跟国外相比。如果加大政策力度,还有点希望。 刘心文:我个人认为,2015年50万可能有些难度,但是2020年500万,在中国这个汽车市场,有的时候发展起来,真的是说不准,不是没有可能。过去几年飞速的发展,令全世界大跌眼镜,如果老百姓真正认知了电动车的好处,我相信那个时代就到来了。从开车的感知,经常让一些用户试乘试驾,从来对电动车没有概念,或者觉得好像离的太远,开过以后就觉得很好,但是一问到价格可能有些犹豫。从车本身来讲确实有优势,没声音,有的人觉得没开动,其实已经开动了。一个起步,甚至比一些高级车加速还快。开过的人,跟没开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我觉得大众认知能达到这个时候,就可以了。 由毅:从我个人的观点,2015年50万,2020年500万,我觉得具体的数不那么重要,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国家新的五年规划,新能源产业有一个战略方向,这个战略方向从国家这个层面明确一下,带来国家整个产业链的扶持政策。整车企业也好,零部件也好,投入的方向更明确一些,更积极一些。产业链,不包括汽车厂,充电整个服务,甚至包括以后这么多车锂电池的回收利用,产业链上会更多一些。我觉得50万可能会有点难,但是还是有希望。 吴迎秋:我认为新能源很多问题,我首先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说明,对于新能源车,包括电动车在内新能源车的争论并不是坏事,越争越明。第二个我们过去面对的问题,成本,可靠性,基础设施,现在来看比亚迪刚才讲的双向逆变充放电空中加油机,这个问题好像似乎也可以解决。可靠性,我想随着现在
责任编辑: 杨小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