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1-02-16 18:07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 作者:
来自中国汽车产业的十位精英华人(1)
[导读]在大约10年前,中国曾讨论过,职业经理人的玻璃天花板。这些经理人大多是在外企里,他们从入职开始,慢慢升迁,很快发现,自己的职位永远无法提升。更高的位置上,永远是总部派来外国人。
十张面孔。来自中国汽车产业的十位华人。
我们很难说这是一次概括或者评选,相反地,当《汽车商业评论》把蓝皮书策划的中国面孔话题展开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站在中国汽车产业高管团队里中国人已经数量众多。我们可以在任何一个领域找到他们,从研发到销售,从制造到生产,从品牌到设计。
我们能做的,只是从各个领域选几个来做访谈或报道,在选出的这些人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更多优秀人才的身影。在今后的报道中,这些中国面孔会逐一与读者见面。
和往常的排版编辑方式不同,这一次我们没有用采编和行业的角度为10位中国面孔排序。我们让美术编辑根据文章字数与图片尺寸,凭借版式的感觉,来排列这组文章。
结果,第一个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克莱斯勒的郑洁。这位面相恬静的女人,以一种中国人独有的冷静和镇定,在2010年的后几个月里,带领克莱斯勒中国开拓市场。她在2010年引起的另一个讨论,和我们这期专题有些类似——跨国公司的中国公司里开始出现中国人担任一把手的位置。
在大约10年前,中国曾讨论过,职业经理人的玻璃天花板。这些经理人大多是在外企里,他们从入职开始,慢慢升迁,但很快发现,自己的职位永远地无法提升。在更高的位置上,永远是总部派来的外国人。
一些经理人开始转入其他方向,比如民企,比如自己创业,比如做咨询公司。但他们心中一直有个梦想,突破这层天花板。
除却意识形态的约束,这层天花板的突破需要两个因素:中国市场的增长以及本土经理人的成长。现在,这两个因素都已成熟。于是才有了这10张熟悉的面孔,以及我们未能报道的更多面孔的出现。
事实上,跨国公司也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现在和未来,一家企业要想在中国取得成功,请一位华人担任中国区负责人是先决条件之一,如果不这么做,企业一定会遇到挫折或失败,即使成功,也会无比辛苦。新任的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告诉《汽车商业评论》:“我们公司一进中国就打算这么做,何时开始只是时间点的问题而已。”
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其实是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我们在采访中听到这样一件事情。早年间,一家美国零部件公司在讨论中国市场业务的时候,亚太区的人对总部说,中国?将来我们争取把它做到五个人的规模。那时人们关注的是“亚洲四小龙”。而现在,中国是欧美之外的第三个中心。
这种发展将中国经理人的成长路径从天花板变为台阶,跨国公司成为他们新的前进方向。在很多情况下,虽然我们都说全球布局以及整合资源,但实际上,在大公司看来,他们要做的绝大部分是内部工作,中国市场对于通用汽车而言绝对不是海外市场,而是内部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它需要用最佳方式来组合中国元素并将其植入到全球的战略制定之中。
10年前,通用只问上汽,你什么时候帮我做国产化。未来10年内,这句话会逐渐减弱。通用开始思考,上海通用的产品如何提升通用全球的竞争力。也因此,我们在通用中国找到更多的中国面孔,比如陈实,比如刘曰海。
和国外的教育比起来,中国的教育一直缺乏关于人际关系处理以及财务能力的培训,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涉及个人的话题,总是会成为中国人的短板。在北美,大量的中国人从事工程师职业,不问世事。他们的机会也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而逐步展开。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而这种准备,其实只是一个简单而持续的学习过程而已。这恰好是中国人的强项。在我们接触的这些中国面孔中,他们统一表现出来的优势,便是学习精神,吸收别人的优点和知识,随时随地充实自己。
有意思的是,我们所挑选的销售高管,基本来自大陆之外,那些本地培养的销售人才,都效力于自主品牌或合资企业的中方。在销售理念上,跨国公司依然相信自己的判断。这对营销类人才是个挑战。一些做品牌的企业开始启动新鲜的中国高管,成效也令人惊讶,比如奔驰和本土品牌策略。
这些机会来的会容易一些,因为他们承担的是连接国际与本土的桥梁,并借此发挥自己的实力。这是个好的开始,一个向上的台阶。
我们希望这是一个话题的开始,而不是结束。对于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中国因我而快,而不是因我而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责任编辑: 孟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