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2-09-04 11:32 来源:网摘 作者:
在一些技术导向性明显的产业,很多中资企业的合资经历并不完全都是令人振奋的。因为外方伙伴往往会自恃在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高人一筹而充满优越感且掌控合资企业的欲望强烈,中方的企业尊严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以致双方明里暗里的博弈处处存在,但多数不会公开化,除非双方的矛盾已经达到了临界点。
近日,德国大众CEO马丁·文德恩对7月中旬被曝出的一汽侵权事件作了公开评论,他表示坚决不能接受专利被剽窃的事实,会尽全力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据他所述,大众方面将就此事件对一汽进行实地调查。
这应该是关于中国企业最近的一起丑闻事件。只是令人意外的是,被外界视为合作向来甚欢的德国大众会因一些并无关要害的“过时技术”而对一汽翻脸。要知道,双方的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在1991年就已经成立,二十多年的合作生涯让彼此都赚到了丰厚利润(当然大众赚的更多),德方通过一汽大众这个平台,对一汽也输出过一些(非核心)技术和管理理念,为何此时会变得这般锱铢必较?此前,业内专家也纷纷表示,从大众以匿名高管对一汽进行控诉的行为判断,该事件基本会不了了之。此外,在合资企业中外双方始终存在着一场博弈,类似这种隔空喊话只是一种博弈手段而已。但文德恩的公开表态显然打破了这些猜想,大众并不想轻易罢手。
事件如果纠缠下去,侵权行为一旦宣告成立,那么一汽势必会颜面扫地,并且会给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抹黑,当然此时负面影响已经造成。然而,一汽集团作为中国汽车业举足轻重的央企,有着深厚的政府背景,大众为何还要如此咄咄逼人?
在2010年12月1日以前,过去近二十多年外企享受着中国政府企望“市场换技术”带来的“超国民待遇”,有着免除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等诸多税费的特权。大众作为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的外企,受到了当时政府最大力度的支持。而政府所做这一切的初衷,无非是为了尽可能地从这些“老师”手中多学到一些技术工艺和管理能力。但没有想到,“老师”们原来很吝啬。
大众目前在中国的两大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多年与上海通用稳居前三甲,市场影响力无人能及。大众在中国形成的全产业链竞争态势更是具备极强的渗透能力,早已形成自己庞大的商业帝国。除了两大合资企业的数万就业岗位,整个产业链上与大众有着直接或间接关联的就业岗位恐要以十万百万计,累计贡献的税收早已经以千亿元为计量,在对地方GDP的贡献上居功至伟。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大众才敢如此叫嚣一汽,如果换成丰田、本田或者现代,包括通用,应不会这般公开控诉中方,何况还是以剽窃之名。
外企对中国市场的情感向来复杂,合资中外双方的摩擦时常发生,虽然汽车界外方对“市场换技术”这一话题向来敏感,但公然指责中方伙伴的不道德行为并不多见。此次大众与一汽的这场纠纷,应该给政府和本土企业带来更多的警醒和反思。
责任编辑: 随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