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2-08-06 10:55 来源:网摘 作者:
游戏规则不规范,社会道德对企业的约束力又太弱,利益博弈之下让一些企业情愿背弃自己的社会责任,不顾消费者的权益。
今年5月,大众官方在发布声明宣布推出DSG变速箱质保服务延长至10年或16万公里后便再无向外界通报事件的任何进展,延保政策或许就是大众想给DSG风波划上的句号。殊不知,仍有相当一部分大众的车主受累于这个变速箱。
大众官方在发布DSG变速箱延保声明后 便再无向外界通报事件的任何进展
作为今年3月向中国质检总局提交"大众7速DSG变速箱质量缺陷"投诉和召回请求的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蒋苏华在6月终于得到国家质检总局的回函:"专家经过对消费者投诉反映的DSG变速箱故障问题进行分析、调查、论证,认为目前尚不能认定为缺陷。"而仅有的一部法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此时也由于界定模糊以及相关规定"操作空间"过大而在该事件中成了一纸摆设。
至此之后,一些受到DSG缺陷困扰的车主基本被孤立了起来。
或许有感于大众此举的不公正与不负责,一些民间的有识之士应众多DSG故障车主的要求,自发组成了一个公益维权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基本都是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与组织,不存在事实上的利益瓜葛,如提供在线问卷平台的问道网、提供在线社区的车控网、提供双离合器技术支持的外企工程师、提供法律支持的专业律师、提供报告分析与制作的明华有道咨询公司,以及新浪一批加V的独立车评人士)。该维权委员会最新出具的一份调查报告(报告以图文长微博形式通过明华有道咨询总监封士明的新浪认证微博刊发)显示,目前深陷大众DSG缺陷困扰的车主绝不是个案。这份调查从6月21日发起,至7月30日共陆续收到307份大众DSG故障车主的实名投诉问卷,每份问卷含有车主的真实姓名、身份证号、车架号、手机号码,以及可追查到每位受访者的联系方式、住址甚至于身份证号,覆盖到全国30个省/直辖市。这应是继蒋苏华律师此前携372位车主向质检总局申诉之后,又一颇说服力的例证,证明大众相关车型所搭载的DSG变速箱具有普遍性和多发性。其故障成因既有全球性的设计缺陷,又有国产化带来的质量把控问题。而且无论大众更换硬件还是进行软件升级,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DSG故障。
从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被投诉车型主要来自一汽大众的高尔夫、速腾、迈腾与宝来,上海大众的明锐、朗逸、途安以及帕萨特和昊锐也不在少数。报告指出,以2011年为例,一汽大众销售的DSG车型占大众当年在华所有DSG车型的55%,因而在此次调查中一汽大众的被投诉率高达63%并不足为奇。此外,上海大众被投诉率为35%,另2%属进口大众车型。
在这307份问卷中,81%的车主都曾去过4S店升级过软件,但在升级后,仍有70%的车主认为没有解决之前出现的DSG故障,虽有9%的车主反映老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却有新问题出现。而在硬件更换方面, 64%的车主因种种原因未能在4S换到任何DSG部件,20%的车主只更换了离合器,10%的车主更换了其中的滑阀箱,只有6%的车主声称更换了DSG变速器总成。
不过令人遗憾和费解的是,在更换硬件后,问题也并没有随之完全得到解决。报告显示,在更换过相关硬件的车主中,依然高达43%的车主明确表示没有解决当前故障。在这一过程中,甚至有车主反映,其所更换的部件疑似为修理过的非全新部件。
对于大众给出的延保政策,85%的车主对此并不满意,占到总数77%的车主强烈要求大众召回,甚至有61%的车主期望退车或换车。约近一半的车主则要求大众赔偿因维修DSG故障所产生的误工费。受此风波影响,81%的车主表示,今后不会再考虑购买大众的汽车,56%的人还会劝周围的人拒买大众车。可见,大众的品牌形象已经受到实质性的损伤。
大众的品牌形象已经受到实质性的损伤
电影《蜘蛛侠》里有句台词流传甚广,"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翻译成中文便是脍炙人口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大众一直想称霸全球市场,在中国攫取的巨额利润更是极为可观,如此之下大众为何还要对曾信赖自己品质而购买其产品的消费者采取如此消极的处理手段?或许有人认为延保政策相对于召回来说更有利于消费者,但殊不知面对出现的众多产品缺陷投诉,召回本是理应遵守的规则,是对企业诚信守法的最基本要求。但大众选择绕开这一点,以延保政策更改了游戏规则,于情尚且说的过去,但于法则说不通。当然,大众是抓住了国内制度缺陷的要害,但我一直认为,真正秉持社会责任的大企业理应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凭借制度缺陷为自己开脱。
或许,受累DSG故障的很多车主会最终因无法承受精力和财力的付出而选择放弃对自己权益的主张,大众DSG风波最终也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最终归于平静。但这到底是消费者输了,还是大众输了?不到最后,一切尚未可知。
美国有一位名叫拉尔夫·纳德的律师,被誉为"消费者的保护神",曾凭借一己之力推动汽车召回制度出台,美国20多部消费法律的出台与其奔走呼号有关。非常期待,在消费环境并不融洽和法制并不完善的当下,国内也有更多类似这样的组织或人士为消费者权益和行业的长远良性的发展挺身而出。
责任编辑: 随畏
上一篇:BRT先声夺人 民间力量支持中国赛车事业 | 下一篇:精益求精的“江铃造车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