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2-07-24 09:33 来源:腾讯汽车 作者:
7月23日,观致汽车(QOROS)有限公司在上海与国内5家主要银行组成的银团,签署了为期十年的30亿元人民币贷款协议,这笔款项将用于观致汽车正在江苏常熟进行的15万辆乘用车项目的建设。
在中国汽车市场增势趋缓,现有汽车产能可能过剩的大前提下,一家工厂还在建设,产品还没有量产的整车企业,能够得到银行30亿元的长期贷款,充分说明观致汽车的全新模式、稳步进展以及良好的预期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
然而,就在这笔贷款签字前几天,国内某财经类报纸一篇《观致债台已高筑 烧钱画饼难为继》的文章,提前给观致汽车判了死刑。
作为奇瑞汽车和以色列量子集团的一家合资整车企业,观致汽车利用中国汽车行业20年发展基础,汇集全球汽车精英,以欧洲领先的工程开发为依托,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和流程开发制造产品。创造了符合汽车产业规律的全新合资模式、研发模式和市场模式,也开创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新模式。
对于这样一个新生事物,一个创新的产物,媒体应该给以鼓励、给以支持、给以宽容、给以理解,而不是歪曲事实,简单否定。
哗众取宠的文章标题
仔细剖析这篇奇文,不论其结论如何,失实的硬伤就有好几处,实在太粗糙,太失水准。人们不得不质疑,这些失实是笔误还是故意歪曲?作者到底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在写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给观致汽车泼脏水?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观致债台已高筑 烧钱画饼难为继》(以下简称《观致债台高筑》)。观致汽车从成立到现在,已经四年多了。这几年做的主要工作是研发新车型,用的全是双方股东的钱,并没有借钱。30亿银团贷款协议还没有签,哪里来的债台高筑?
即使签了协议,贷款拿到手,也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哪个企业没有贷款,有贷款就是债台高筑吗?这家财经媒体的财经记者,实在应该补一补起码的经济知识。
是疏忽还是故意失实
路透社驻香港记者7月16日发出一则消息,提前披露了观致汽车30亿元人民币10年期银团贷款一事。
《观致债台高筑》一文,是在路透社报道基础上写成的,但又歪曲了路透社的报道。
路透社的报道很清楚地指出这笔银团贷款是10年期,并有3年宽限期,贷款在宽限期后偿还。也就是说,13年后偿还这笔贷款。
《观致债台高筑》的作者则把贷款期缩短为3年。并在文中写道:“这笔30亿元的贷款,如果以三年期利率计算、三年偿还,则本息将35亿元。观致汽车既不拥有知名汽车品牌、亦未推出任何量产车,3年至5年内能做到还本付息吗?”
如果说该文作者没看懂路透社的文章,恐怕没人相信,一个财经记者不至于连贷款期限都搞不清楚吧?只能让人怀疑作者为了给观致汽车泼脏水,故意歪曲事实打马虎眼。
《观致债台高筑》写道:“观致汽车现金并不充足,不足以全额支付150亿元至170亿元的一期投资。”这里又是一处明显的失实。
观致汽车的注册资金是70亿人民币,中外股东一家一半。按照观致汽车23日提供的新闻稿,该笔30亿款项将用于观致汽车15万辆乘用车项目的建设。至此,观致汽车首期投资近70亿元人民币已全部到位,观致汽车正在按最初的投资计划稳步注入建设资金。
由此可见,加上这30亿贷款,观致汽车首期投资还不到70亿,150亿至170亿一期投资的说法从何而来?
《观致债台高筑》还写道:“这家汽车企业,未满周岁便已背上沉重债务负担,贷款后资产负债率几何?”
请注意,观致汽车是去年更名的,公司成立于2007年12月,至今已经4年半了。又是一处失实。
一篇千字文,从标题到内容,竟有这么多硬伤,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对于一家汽车企业的商业模式、未来预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是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有意或无意歪曲事实,则不是一个媒体从业者应有的做派。
观致汽车在从事伟大的事业
观致汽车是一家全新的国际化汽车公司,致力于打造第一个源自中国享誉世界的汽车品牌。
成立4年半以来,观致汽车完成了公司架构的搭建、国际化核心管理团队的招募、研发和生产基地的全球布局、首个模块化平台的开发、产品的全新设计研发等工作,并正在着手于中国和欧洲市场经销商服务网络的建立。
目前,观致汽车的首款产品的60辆试制车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最为严苛的测试。已经完成的安全性能测试显示,观致的产品将达到2013年欧洲五星安全碰撞标准,这将是中国车企首次达到这一高度。同时,观致汽车首期规划产能15万辆的生产基地正在江苏省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中,预计今年年底完成生产线的铺设开始进行投产。
观致汽车在开发过程中,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和流程,从汽车平台开发起步,把开发汽车的全过程掌握在自己手中,开创了崭新的中国汽车研发之路。而这正是中国汽车工业最缺少的东西。
观致汽车正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会出现波折。但是,他们的精神令人感动,他们的追求令人钦佩。
对于这样一群为了中国汽车产业进步而踏实苦干的人,我们的媒体应该为他们鼓与呼,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冷静的、善意的批评是必须的也是有益的。但是为了轰动效应而去歪曲事实、泼脏水则是不可取的,应该受到谴责。(完)
责任编辑: 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