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家车网!
城市频道: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杭州 | 宁波 | 南京 | 郑州 | 西安 | 长沙 | 温州 | 金华 | 慈溪 | 舟山 | 台州 |
全部地区
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行业 > 行业研究 >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日韩车企将"双赢"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日韩车企将"双赢"

大家车网 2012-05-25 11:07 来源:腾讯专稿 作者:

[导读]近些时间,不管国内还是国外媒体,关于中日韩三方将于年内重启自由贸易协定(FAT)谈判的消息报道开始多了起来。

近些时间,不管国内还是国外媒体,关于中日韩三方将于年内重启自由贸易协定(FAT)谈判的消息报道开始多了起来。

今年3月7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两会记者会上透露,中日韩FTA官产学的研究已经结束,中日韩FTA谈判最快有望在今年5月正式启动。而就在3月15日,韩国和美国FTA正式生效,韩美两国将分阶段废除所有商品关税,在农产品、服务、金融等领域,协定都要求大尺度开放。这似乎给中日韩FTA的谈判开了一个好头。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早在2001年便已提出,遭遇如此长时间的搁置后三方再度重回谈判桌,耐人寻味。于是乎便有乐观者称若此谈判一开,中日韩或可有望在两年内实现自由贸易,一些高关税进口商品自然将享受到免税或大幅减税的待遇。这对日韩汽车制造商向中国的出口业务无疑是一大提振。

应该说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刺激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得以较快速度的推进。如今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FTA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并采纳。有统计称,从2001年至今,我国已经与20多个经济体签署或正在谈判FTA。除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外,与印度、挪威等国也曾开展过相关可行性研究。不过此次中日韩FTA的谈判是否能出结果,取决于三国利益博弈的结果。但我个人对此次谈判前景较为乐观,一是三方在搁置十余年后重启谈判,说明各方都有足够的诚意。另一方面则是大势所趋,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三国的贸易往来,强化区域经济从而日后可更好地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不过就汽车领域而言,日韩企业将是最大受益者,这一点毋庸置疑。

各国的汽车业发展水平并不均衡,时下中国本土汽车工业的发展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相比日韩汽车工业仍存在明显差距,自主汽车品牌无论是品牌力、产品力还是营销力与日韩系企业相比都不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仍属薄弱产业。一旦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成型,就整车进出口业务而言,国内自主品牌短期内将很难享受到实质意义上的利好,甚至还将经受一定的冲击。

从进口车的市场规模上看,韩国进口车年销售量大概在10万辆左右,日本进口车的年销售规模差不多是韩国的3倍(2011年度日本进口车销量为29.5万辆),但这其中德系进口车占到四成多,日本汽车制造商在海外生产后进口的所谓进口车销量也要分食掉二成多的份额,如此算下来留给其他厂商的市场容量也只有10万辆左右。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各种历史和客观因素,中国自主品牌要想打入日韩市场,难度非常大。至少目前没有一家企业敢拍胸脯说可以攻下日韩市场,目前为止也没有一家企业在整车出口方面针对日韩市场做出过大胆尝试。

相比之下,中国的进口车市场规模大得惊人。去年我国共进口汽车达到了103.7万辆,同比增长27.8%。而且随着日韩市场的不断成熟导致新车需求发展滞缓(2011年韩国市场总销量仅为150万辆上下,与前年基本持平;日本则为270万辆,同比下滑了近两成),包括丰田、本田以及现代起亚等在内一直在努力开拓中国的出口业务,自由贸易区若在两年内便可成立,对这些企业产生的积极推动作用之大可想而知。关税的减免将大大增强日韩进口车的市场竞争力,除了对自主品牌产生影响外,德系、美系进口车恐也难幸免。

不过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心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对中国汽车业尤其是自主品牌可能产生的过多负面影响。汽车产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谈判过程中必然会倾向保护国内汽车业,为了利益均衡,政府很有可能会用我国的农业、纺织等优势产业的适度让步来争取对包括汽车业在内等薄弱产业的适度保护。但不管怎么说,自主品牌要想赢得未来市场的胜利,还是四个字:练好内功!

责任编辑: 黄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