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家车网!
城市频道: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杭州 | 宁波 | 南京 | 郑州 | 西安 | 长沙 | 温州 | 金华 | 慈溪 | 舟山 | 台州 |
全部地区
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行业 > 行业研究 > 重组问题从企业到产品互补才是关键

重组问题从企业到产品互补才是关键

大家车网 2012-03-14 09:33 来源:腾讯汽车 作者:

[导读]在“两会”召开之际,围绕着汽车政策向谁倾斜的问题、汽车民生如何面对的问题以及走国际化竞争道路刻不容缓的问题等等,都已经成为国内汽车不能不着重面对的新挑战。

随着国内汽车进入到一个转型的新阶段,围绕着汽车发展所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已经越来越凸显。其中,在市场已趋向饱和以及过多限制存在的情况下,国内的汽车新产能仍要以千万辆规模进行扩张,这就使汽车的发展矛盾越发的尖锐。而在汽车消费市场所存在的消费与服务问题,也有其矛盾越来越大的趋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发展中的新问题。特别是在“两会”召开之际,围绕着汽车政策向谁倾斜的问题、汽车民生如何面对的问题以及走国际化竞争道路刻不容缓的问题等等,都已经成为国内汽车不能不着重面对的新挑战。

从现在的情形不难看出,国内汽车要发展,关键就在于重组的落实状况如何以及重组对汽车整体发展起到的作用怎样,这才是保障国内汽车发展、保障市场秩序的主要方面。而当下所出现的政策转变与消费新状况的形成,又都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内汽车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这既需要整体上的变革、又需要细化的技术转型,这汽车发展至今最需要进一步改变的关键。所以,不能够解决从企业到产品的重组问题、不改变技术与创新层面的依赖问题,是很难解决国内汽车应对市场变革与国际竞争问题的。

重组问题从企业到产品互补才是关键

在重组问题已上升到国内汽车企业发展高度的情况下,它所面临的出路,就是在于重组程度与重组水平,能否顺应国内市场新的需要、能否提升到国际竞争的高度问题,只有这样,国内汽车才能改变重组只能简单提升产能的问题。因为,国内汽车的重组,既需要意识到整体技术的全面互补问题、又需要具体到可能出现的淘汰落后产能与制造的问题,都应该是决定国内汽车能否顺利重组、重组后能否轻装上阵发展的关键所在。

由于国内汽车生产过散的缘故,虽然说在总产量上已成就世界第一的局面,但还是反映出企业的产能与制造层次很不均衡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对汽车综合技术发展不利、而且也会在竞争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最为明显的现象,就是国内汽车出口所带来的问题,以往在出口问题上,就曾出现过多企业出口、但出口量严重不足的局面,有的时候,竟比不过跨国公司一家的出口量!这样,不仅造成了产品技术的严重参差不齐问题、而且也给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形象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影响。所以,企业亟待重组,绝不能简单以数量的加减为目的,它更需要在车企与品质上同步做到良性的结合,才是国内汽车真正做到重组后一加一大于二的关键。

技术与创新才是重组的衡量标准

可能是由于国内汽车市场,对重组的迫切需求越来越强烈,在重组问题上,所存在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因为,重组既需要解决汽车制造不平衡的松散问题、又需要解决整体竞争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所以,新阶段的重组,所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面对科学评价基础上的适应性互补以及怎样解决好淘汰产能落后的问题,这才是最符合现阶段国内重组需要的关键。就以各家推出的产能规划看,到未来几年国内汽车仍有千万辆的产能扩张!这就直接发出了一个更明显的信号,如果的重组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向“长安”与“昌河”的问题会屡屡发生、还会无形中出现相互牵制的新问题,以至于使重组不能形成一个拳头。

可能是由于很长一个阶段一来,国内合资制造所主导的汽车生产规模过大,国内汽车就会有意无意的依赖国际技术。而现在国内汽车重组的问题越来越刻不容缓,势必需要国内汽车在重组的基础上,将发展与突破创新等同起来看待。也只有这样,国内汽车重组才能在集中制造优势,更进一步推动国内汽车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在促进汽车重组方面,尽快出台整体性的重组法规、与整体性的重组标准,这才是不会造成重组后遗症出现的重要解决办法。只有这样,国内汽车重组才不会造成制造各自为战、技术参差不齐的诸多问题。毕竟,国内车企重组是为了更好的使企业攥紧拳头,而不是为了大鱼吃小鱼式的扩张,也只有将这些问题做到理顺,重组才能对国内汽车发展起到有效地助推作用……。

可以说,尽管国内汽车产能过剩问题已开始突出,但能够出现一波又一波的扩张与扩产现象,还是说明在汽车整体控制层面,存在着整体发展与整体互补的问题。再加之以前优惠政策的刺激作用明显,也就使重组问题随着各个制造阶段的变化、而拖延至今。现在,国内转型的趋势明显,竞争的复杂性也越发严重,所以,重组问题也就自然成了国内汽车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有了这样的前提摆在业界面前,国内汽车要想不再重组问题上走弯路,就需要强化自主的情况下,更要意识到科学的强强结合问题,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大势所趋!

责任编辑: 吴舟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