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家车网!
城市频道: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杭州 | 宁波 | 南京 | 郑州 | 西安 | 长沙 | 温州 | 金华 | 慈溪 | 舟山 | 台州 |
全部地区
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行业 > 行业研究 > 一锤定音:昌河汽车风波没有赢家

一锤定音:昌河汽车风波没有赢家

大家车网 2012-02-20 09:42 来源:腾讯专稿 作者:

[导读]昌河汽车1月13日爆发的停工事件,在中国长安和当地政府宣布维持原状之后,暂时平息下来。风波过去一个多月,一些后续影响开始暴露出来。

昌河汽车1月13日爆发的停工事件,在中国长安和当地政府宣布维持原状之后,暂时平息下来。风波过去一个多月,一些后续影响开始暴露出来。比如无人愿意出任公司总经理,群龙无首。经销商对昌河汽车丧失信心不愿订货,严重影响到公司的正常运营。一些参与停工事件的昌河员工也觉得被人利用了。而在背后挑起这起风波的地方政府,也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反倒惹来一身骚。

有分析认为,这起风波没有赢家。不管是昌河汽车员工,还是中国长安汽车(微博),抑或地方政府,都是输家。

昌河改革进程被拖慢

前些天,某媒体走访了昌河汽车,一些参与停工事件的员工对当时的冲动行为很后悔,认为被别人当枪使了。一位参与者对记者说,其实不管谁管理,对我们工人没有任何影响。煽动工人罢工,就是和中国长安争夺权利。工人罢工成了某些人争权夺利的筹码。

针对罢工事件对昌河汽车带来什么影响,昌河汽车公关处一位负责人回答说:“销量受影响,车发不出去,经销商和消费者慌乱,于是产生观望心理,不知道企业走向何方。”

在事件中被打伤的昌河汽车总经理李黎,在风波发生后被免职。中国长安的意见是从昌河汽车员工中产生新的总经理。可是迄今为止,无人愿意出任新的总经理,谁也不想接手昌河汽车这个烫手山芋。

昌河风波的发生,打乱了昌河汽车原有的改革重组进程。为了维护稳定,名存实亡的昌河铃木得以继续保留,但是这对昌河汽车有什么好处呢? 铃木已经好几年不给昌河铃木提供新车型,也不参与管理。昌河铃木的整车资质又不能卖钱。

由于这场风波,激化了昌河和中国长安的矛盾。本来昌河汽车一些人就对被长安汽车重组不满意,这次风波后,企业融合、文化融合更加困难。尽管中国长安领导层表示,对昌河今后的发展和支持不会改变,但风波发生后,继续推进改革重组增加了阻力,一些原定的规划可能会推迟,昌河汽车的发展无疑会放慢脚步。

中国长安重组受挫折

作为国内近年最大的一起汽车重组案,过去两年多,长安重组昌河、哈飞取得了明显进展。昌河汽车由亏损7亿多到2011年扭亏为盈,就充分说明重组是成功的。

但是正如中国长安董事长徐留平所说的那样,企业重组机构融合很容易,但是文化融合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此次昌河风波的发生,就是企业重组中文化融合出了问题,重组遇到了挫折。

徐留平认为,纵观全球汽车史,是一个并购重组的历史。多数汽车企业都是经过一系列并购重组,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中国长安乃至中国汽车业,想成为一个全球和中国的优秀企业,重组的关必须得过。

徐留平表示,昌河事件并没有动摇中国长安整合发展的信心,这是符合全球和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和稳定是企业的重要途径,中国长安将按照既定规划推进昌河汽车快速发展,关键是今后推进长安和昌河的文化融合。

地方政府是最大输家

我在微博上曾写道:昌河风波的实质,是央企改革触犯了地方利益。昌河铃木关闭并不影响昌河汽车继续生产,昌河本身就具有汽车整车资质。这是有人以中国长安要拿走昌河生产资质为借口,挑动事端,看来得逞了!

有分析人士指出,煽动工人罢工,很可能是昌河当地政府为了增加与中国长安谈判的筹备,逼迫中国长安保留昌河铃木整车资质的“兵谏”。

地方政府为了得到昌河铃木的整车生产资质,不惜以挑起群体事件相威胁,真是利令智昏!结果是偷鸡不成反倒蚀把米,群体事件演变成罢工,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最后不得不出动武警。地方政府将负起维稳不力的责任,受到上级追究。在这起风波中,地方政府成为最大的输家。

有分析认为,昌河铃木关闭后,由于昌河汽车总部注册地在合肥,景德镇基地将成为一个分公司。虽然不影响昌河继续生产整车,也不影响工人的收入,但产值将被计入总部,也就是说将进入安徽省的GDP统计之中。

而这对江西意味着每年要减少几十亿的GDP。江西经济相对不发达,产业亮点也不多,如果昌河铃木资质关闭,将直接影响江西省政府的政绩问题。

“如果与长安方面达成协议,未来昌河铃木不仅要生产汽车还要生产发动机,在景德镇形成真正的生产基地;如果谈不成,我们就自己搞,做大昌河。”江西省发改委主任许爱民在风波期间对昌河员工的一席话,彻底暴露了江西省政府的企图。

有报道称,曾担任过昌河汽车所在地景德镇市委书记的许爱民,曾对外说他12日得知中国长安向发改委提议关闭昌河铃木。而13日就发生了昌河风波。这里边的猫腻,恐怕明眼人都看的很清楚。

汽车兼并重组大势所趋

中国汽车产量虽然连续三年成为全球第一,但是汽车产业散乱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整车企业过多过滥的问题一直存在。为了推进汽车产业的改革重组,国家严格控制整车企业数量。这对一些急于上汽车项目,追求政绩的地方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

为了地方政绩,为了GDP,不惜以挑起罢工相威胁,一些人有些走火入魔,应该清醒清醒了!

国家正在整治GDP综合症,一味追求GDP而不顾经济发展质量的做法,已经越来越没有市场。

汽车产品的市场范围并非局限在某一个地域,而是全国性的大市场,其资源配置必须在全国范围,甚至全球范围内进行最佳配置。人员、资金、技术的流动也是不可避免的。昌河风波的发生,虽然暂时拖慢了改革重组的进程,但是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是大趋势,是什么人也阻拦不了的。

责任编辑: 杨小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