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2-02-20 09:09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产能过剩,科学地说,是生产能力的总和大于消费能力的总和,简单地说,就是供给大大超过了需求。
近年来,产能过剩一词屡屡被提及,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被确定为产能过剩行业,而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则是潜在的产能过剩行业。而今天,中国的汽车产业也被冠以产能过剩。
汽车产业是否真的会产能过剩?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需要正视。
是否将过剩见仁见智
曾经,中国汽车行业一直担心自己无法“长大”,而现在,经历爆发之后,又怕长得臃肿。
持产能过剩论者最大的依据是,2015年中国汽车产能将达到3250万辆,这意味着三年后,汽车年销量要增长一倍。而作为利剑的另一刃,中国汽车产销售市场前几年的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转入低速增长的回落调整期。两下夹攻之下,产能过剩的判断有理有据。
著名的调查分析公司毕马威就是持此论者,它最新发表的调查报告指出,2016年,中国汽车市场将会是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及中国”中供过于求问题最严重的国家。这个对于中国车市2016年的预测来自毕马威发布的第13份全球汽车业高管人员年度调查报告。该调查访问了全球200名汽车业高管人员,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产能过剩及供过于求将是中国未来面临的主要问题。
而持反对论者则认为,巨大的产量完全可以通过拓宽消费市场来消解。首先,他们认为目前汽车市场低迷状态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国家的对于汽车消费的抑制政策肯定会适时退出,同时,中国人的汽车梦才开始圆梦,更多的购车梦想会被激发。而农村市场更是一个有待开垦的处女地,未来数年间农村的汽车购买力将被大大激发。
反对论者还有一招“釜底抽薪”,未来数年,预测中国汽车产量3000余万辆有可能不会变成现实,因为这个数字是根据各大企业生产规划相加而得,这些规划完全可能放空,特别是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不会冒着狂风暴雨“硬”上。
抛开争辩后的理性分析
既然是否会产能过剩无法形成统一意见,不如我们来探讨未来数年汽车产业的动因。
记者采访了安邦集团吉北产信(长春) 汽车行业研究室主任于甜甜,她列举了影响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情况的外在因素。
首先是经济因素,按照经济方面的一般市场规律,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800—3000美元时,汽车市场需求迅速上升,人均汽车拥有量也大幅度提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专家说,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汽车开始进入家庭。而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时候,私人购车将出现爆发性增长。目前,中国人均GDP为2348美元,正处于私人购车爆发增长的前夜。
同时,政策因素影响巨大:中国汽车市场能够在2009年“一枝独秀”,2010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市场,都是和国家的多重政策利好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2011年中国车市的“戛然而
止”,也是和国家鼓励政策退出、京沪等地方限制购车政策出台有着必然联系,因此很多人就会认为,中国的汽车市场就是“政策市”,未来政策走向依然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还有能源供应:汽柴油价格上涨已成为常态,根据最近发改委调价信息,93号汽油价格重新回到高位,不断上涨的油价,一再的挑战有车和无车人的忍耐神经。而随着我国石油进口依赖度的提高,能源供给或将成为遏制中国经济发展和汽车高速增长的“大手”。
另外,道路规模以及城镇建设等因素都会左右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她表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将会受到多重因素共同影响,而外部因素是制约市场短期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而核心技术的缺失才是真正制约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汽车市场发展还很有潜力,根据世界千人保有量的平均水平128辆来估算,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7亿。”
代工或有大作用
自主品牌始终被给予厚望,不管产能过剩问题未来会不会出现,自主品牌始终应该确立长远的发展战略来把握时机。
面对汽车产业发展的种种问题,中国汽车“走出去”国家战略一直在被提及,相关部门应尽快修订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为产品品质好、经营质量高的自主品牌企业积极营造有利于国际化发展的配套环境,抓住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早日实现产业升级,在全球打响“中国车”品牌,实现中国汽车强国梦。
其实,一批自主品牌企业已经开始自发进行“中国车”的品牌建设,自主品牌汽车品质也在稳步提升,具备了在海外打造品牌的基础。长城、江淮等汽车公司产品已出口到亚洲、非洲、南美、欧洲等多个国家,在全球拥有成规模的4S店、海外KD工厂、成立了海外合资公司。从国际经验看,代工是消化产能的一条出路。宝马X3、奔驰G级、Saab 9-3、克莱斯勒300C……这些高档轿车国人都不陌生,可是鲜有人知的是:这些车部分由奥地利麦格纳斯泰尔工厂代工。
事实上,包括奇瑞、长安在内的自主品牌也有意代工斯巴鲁和捷豹路虎车型,宾利向自主品牌抛出了橄榄枝,日前公开表示,希望在中国找到宾利在英格兰克鲁郡外的首个海外加工厂。其他不少高端品牌也急于在国内找到合作伙伴。未来,代工或成为国内车企的一大支柱业务。
于甜甜认为,对于自主车企而言,核心技术突围,才是自主品牌的真正出路。经过近几年井喷式增长,国内汽车工业已逐步确立了世界汽车制造大国的地位,也为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条件。核心技术突破是当务之急,因为一味的打价格战尽管可以提升一些销量,但是品牌却会受到伤害,最终路将越走越窄,甚至做死。(记者 陈彬)
责任编辑: 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