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2-02-08 07:44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闹得轰轰烈烈的“昌河风波”以长安集团承诺保留昌河铃木生产资质,并继续加大投入而平息。回过头来想想,有人说这一事件都是“微博”惹的祸,怪只怪现在信息传播的太快,不容易控制,很容易被人利用;还有人说这件事反映了在国家控制相关产业规模之时,一张“生产资质”成了生死牌,更成了车企竞相追逐的香饽饽。
笔者认为,“昌河风波”的实质是两家企业在一体化过程中,文化上的融合的不够顺利,其核心诉求是员工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知情权”未得到应有的尊重。昌河汽车的管理团队从总经理到销售经理均是2009年重组时由长安集团“派来的”,而生产工人都是重组前昌河汽车的老员工,两种价值观在融合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碰撞和摩擦。当这种隔阂积蓄已久,没有被及时察觉和疏导时,终有一天会以一种形式爆发。
其实,这种事情发生在企业并购上并不少见,甚至很少有哪个“并购案例”能够一帆风顺的进行。2005年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时遭到了双龙工会的强烈抵制;就在几天前,三一重工宣布收购德国企业普茨迈斯特时,同样受到100多个被收购方的员工的强烈抗议。
难怪经过这次事件后,少帅徐留平也坦言:企业并购的难点在于文化等“软环境”的融合。
责任编辑: 可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