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家车网!
城市频道: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杭州 | 宁波 | 南京 | 郑州 | 西安 | 长沙 | 温州 | 金华 | 慈溪 | 舟山 | 台州 |
全部地区
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行业 > 行业研究 > 比亚迪模式之考:垂直整合未能与时俱进

比亚迪模式之考:垂直整合未能与时俱进

大家车网 2011-12-18 07:33 来源:网摘 作者:

尽管有比亚迪公关人士的陪同,但在比亚迪深圳坪山总部的一个车间门口,记者还是被告知需要无条件接受搜查。

这些看守大门的保安神情冷峻,语气不容商量。他们只是例行公事,并不知道这个看似与其他车间并无二致的厂房里,有着比亚迪当年战胜日本三洋等对手的秘密武器。这里是比亚迪电池mould(模具)车间,实际上也是其低成本模式的“心脏”。

“半自动、半人工”是什么

时间回到1995年,离开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王传福南下深圳创立了比亚迪,准备进入被三洋、松下、索尼等日系电池巨头垄断的镍镉电池领域。

之所以进军电池产业,王传福有着自己的想法。1987年,王传福考取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1992年被破格提任该院301室副主任,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处长之一。彼时,王传福的研究方向是“电池冶金”技术。这显然是其他人不具备的技术优势。

创业之初,王传福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尽管从事证券投资的表哥吕向阳借给了他2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但相比于当时市面上镍镉电池生产线一条就需几千万元的投入,这点资金微不足道。

穷则思变。迫于资金压力的王传福希望从制造流程上就开始省钱:把生产线分解为很多个环节,核心环节用自动化控制,其他环节由人工完成。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人工操作如何达到自动化生产线的精准程度。

为此,王传福专门设计了许多夹具,一个成本不过几元钱。例如,在放螺丝的位置设计一个洞,人手只要把螺丝放进洞里就不会歪掉。

最终,正是靠这种各个流程中的“抠成本”做法,加入了四五十个工人的比亚迪“半自动、半人工”生产线也可以日产3000~4000块镍镉电池,总体资金投入不过100多万元。而在日本,生产同样的产品,一条自动化的生产线只需要几个工人,但成本则动辄上亿美元。

自此之后,以低廉的人力成本最大程度上替代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做法,逐渐成为王传福的一种成本控制习惯。

例如,要裁剪一块很大的极片,买不起日本的分切机,比亚迪就用中国的裁纸刀配上一块长宽相等的挡板作为夹具,保证裁剪尺寸。等条件好一点了就用剪板机,再好一点就用自动分切机。再比如,一台日本进口的涂布机要将近2000万元,比亚迪就自己研制。

“我们经常算这样的账,一套进口设备20万美元。按60个月折旧,一个月2万元人民币。如果这笔钱用来雇佣工人,2万元/月可以请多少人?十几个人顶不上一个机械手吗?”王传福说。

实际上,也正是依靠这种“半自动、半人工”的电池生产线,比亚迪最终以超过70%的成本优势(当年,三洋一块锂电池成本要4.9美元,而比亚迪的只需1.3美元)击败了三洋、松下、索尼等电池巨头。

后来,这种半自动生产线被王传福总结为“人+夹具=机器手”模式。而实际上,正因为在这一成本模式上尝到甜头,王传福开始把比亚迪从电池及IT制造领域的成功经验破译出来,制成降低成本的“密码”,并将其复制到汽车制造上。

1 2 3上一页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