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家车网!
城市频道: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杭州 | 宁波 | 南京 | 郑州 | 西安 | 长沙 | 温州 | 金华 | 慈溪 | 舟山 | 台州 |
全部地区
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行业 > 行业研究 > 评论:入世十年自主品牌汽车步入转型关口

评论:入世十年自主品牌汽车步入转型关口

大家车网 2011-11-07 11:4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10年,一个轮回。

在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之际,中国汽车工业再次站在了媒体的聚光灯下。

“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汽车产业将带来哪些冲击?”10年前,提起汽车行业,人们关注最多的话题是国门敞开后,国内车企能否继续存活下去。

结局世人皆知。2010年,中国以超过1800万辆的年度产销量,蝉联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自主品牌轿车市场份额也从2%提升至30%。

“独立自主品牌车企是否存在消亡的威胁?”如今,面对销量、市场份额、盈利能力下降的窘境,自主品牌汽车正面临着10年前类似的质疑和关注。

自主品牌能否崛起、能否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脊梁,是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关键。那么,自主品牌的生存现状如何?面临着哪些深层次的矛盾?它们又在采取什么应对之策?从本期开始,《产经广场》推出系列报道——“加入世贸10年 话自主品牌汽车”,寻求自主品牌汽车转型升级、突破围城的答案。

——编者

告别“黄金十年” 面临转型阵痛

比亚迪销售公司大规模裁员、奇瑞惊现经销商退网、超过90%的企业完不成全年销量目标……近来,媒体曝出的一连串负面消息,将自主车企的生存窘境集中呈现在人们面前。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前三季度,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445.29万辆,同比下降0.80%,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2.26%,市场占有率较上年同期下降3.09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219.15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9.13%,市场份额比上年同期下降1.17个百分点。

一组细分市场终端零售数据的对比,也许更能够说明自主车企面临的转型阵痛。今年第三季度,有十款中高级轿车平均月销量超过8000台,它们全部是合资企业的产品;表现最好的自主品牌中高级轿车——一汽奔腾B70,平均月销量只有1546台。而在去年第三季度,只有六款合资中高级轿车平均月销量超过8000台,自主中高级车销量冠军——奔腾B70,平均月销量达3554台;第二名的比亚迪F6,月均销量也超过了2100台。

同样遭遇挫折的还有中级车市场。去年第三季度,月均销量超过5000台的28款中级轿车中,自主品牌占了6款,其中,比亚迪F3,月均销量近15000辆;而今年同期月均销量超过5000台的中级车同样有28款,其中,自主品牌减少到4款,而合资品牌则增加了2款。此消彼长中,不难看出自主品牌市场地位的弱化。

那么,自主品牌赖以生存的小型车市场,今年的形势又是如何呢?令人稍感欣慰的是,今年第三季度,平均月销量超越5000台的9款小型车中,自主品牌占据了3款,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款。

另一组终端销量数据,同样印证了自主车企的尴尬处境。今年第三季度,某自主车企虽然在海外市场有可喜的表现,但是,在国内10多款在售车型中,月均终端销量超越万辆的只有一款A00级小车,另有两款超过6000辆。被企业寄予厚望的一款中级车主力车型,月均销量只有2300多辆。而担负着品牌提升重任的新创立中高端品牌4款在售车型,只有一款终端月均销量超过了1000台。

很显然,自主车企近年来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溢价能力、提高单车利润率、改善经营质量的种种努力,到目前为止并未能取得明显成效。

一项内部数据表明,即便在市场红火异常的2010年,自主车企真正实现盈利的也寥寥无几。“有的实现盈利的自主企业与合资品牌共线生产,部分分摊了成本;还有少数车企虽然账面实现了盈利,主业实际上却是亏损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自主车企老总告诉记者,今年的形势将更加惨烈。

步入全新阶段 迎接四大挑战

“在经历了‘黄金十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成长之后,自主品牌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认为,如果说前10年自主品牌的发展可以用一帆风顺来形容,那么,今后自主车企将更多面临的是挑战。

挑战首先来自于汽车市场的变化。从2001年到2010年,与我国GDP的持续、快速发展同步,中国汽车市场年均增幅高达22.4%,创造了世界汽车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是,今年以来,受制于宏观经济环境调整、汽车消费鼓励政策退出、能源资源约束增强等影响,车市已然告别“井喷”,进入平稳增长期,前9个月,车市增幅只有3.62%。前些年,自主车企沉迷于量的扩张,盲目铺摊子、扩产能、上新车、拓网络,有的提出2015年乘用车销量中国第一,有的最多一年有近10款新车和改款车上市,有的经销网络迅速扩充至近千家……如今,这些企业相继品尝到了市场调整的苦涩。

挑战还来自于消费需求的变化。经过10年的爆发性增长,汽车进入家庭的初期阶段——“从无车到有车”已基本过去,消费者更加看重汽车的技术、品质、品牌和内涵。虽然,经过10年的发展,自主品牌在上述要素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车辆底盘、核心动力总成、电子电器等领域,与跨国公司产品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品牌溢价能力,正在成为自主车企难以逾越的鸿沟——同样技术含量、相同细分市场的车型,价格比合资品牌便宜5万—10万才有市场,长此下去,不仅无法支撑自主车企庞大的研发投入,车型本身的品质也难以保证,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挑战同样来自于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过去,受制于成本,5万—8万元价格区间,是大多数合资企业无法企及的,自然也就成为自主品牌赖以生存的沃土。如今,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合资企业改变了过去新老产品垂直换型的做法,而是采用“两代同堂”的方式,将产品丰富到了极致。此外,伴随着国产化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合资企业自主品牌产品陆续推出,自主品牌盈利能力更是遭遇空前挑战。

当然,最大的挑战还是自己。10年来,自主车企靠模仿起步,逐渐形成了以奇瑞、吉利、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起步、集成创新”模式;以上汽、北汽、广汽为代表的“海外收购、集国内外优势资源为我所用”模式;以一汽、东风为代表的“原始创新为主、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辅”模式。但是,不管哪种模式,受制于核心技术的缺失,自主品牌始终难以摆脱中低端起步、过度依赖价格、品牌溢价能力低下的处境。

1 2上一页下一页

责任编辑: 许乐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