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家车网!
城市频道: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杭州 | 宁波 | 南京 | 郑州 | 西安 | 长沙 | 温州 | 金华 | 慈溪 | 舟山 | 台州 |
全部地区
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行业 > 行业研究 > 自主核心技术缺失遇瓶颈 需冷静对待调整期

自主核心技术缺失遇瓶颈 需冷静对待调整期

大家车网 2011-09-09 08:28 来源:腾讯专稿 作者:

[导读]核心技术缺失导致自主品牌发展受限,同时又面临着跨国汽车制造商带来的压力,自主品牌发展举步维艰。

  冷静看待自主品牌步入调整期

  经常有人把每年在天津举行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看作是中国汽车业未来一年发展的风向标,而今年举办过后,人们觉得天津吹过的海风有些寒意。以自主品牌在论坛上的发言为例,其中只有东风、长安、广汽、东风裕隆少数几家企业在会上发言。而绝大多数民营自主品牌都隐藏在会议的嘉宾席中。当然这也与整体经济环境有关,今年上半年在通货膨胀和国家汽车消费鼓励政策退出的影响下,不少汽车企业利润出现大幅度下滑,上市车企中期年报半数利润下滑。与此同时天津论坛上财政部官员也公布了新国家新节能补贴标准,很多小排量车型由于油耗难以达标,将很难享受补贴,这更是对国内自主品牌车企构成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汽车正在收到越来越多的指责,交通拥堵、大气污染、各种致命的交通事故,生命、健康、生活品质,汽车几乎与所有人的抱怨声都联系在一起,企业也因此陷入一种茫然状态,一方面销量下滑、份额下滑,另一方面企业受到不负责任的指责。自主品牌究竟是该坚持现在做的,还是说之前都是错的。

  自主品牌的困境

  在整个天津论坛上,没有企业再提过一次有关于“弯道超车”,也很少有人再喊着要跨越式发展,多数专家与汽车企业谈的是现在的问题、未来的问题和规划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从这点上看,天津汽车论坛显得更为务实。

  不过自主品牌企业在重压之下,也有一肚子委屈,并寻求着解决方案。力帆汽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关锋金就在第二天的vip会议上直言:“今年自主品牌汽车很困难,市场占有率已不足三分之一,自主品牌汽车的车身虽有进口数控机床、三坐标等造车工具,可以做得不错,但在变速器、发动机等核心动力总成上与合资品牌差距依然很大,想靠自然吸气发动机达到未来油耗降低10%的目标非常困难。”

  而主流自主品牌降低油耗的主要手段就是使用涡轮增压和缸内直喷发动机技术,所有自主品牌也都认识到这一点,可相关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却至少还需要半年甚至一年。更有企业好不容易直喷技术有了着落,可已经签过备忘的涡轮增压供应商博格华纳却因产能不足不签合同了,核心技术的缺失导致自主品牌发展受限,在这一刻显得尤为突出。而其他电喷,自动变速器的情况也都类似,除了东安与三菱合作的4AT和吉利收购的DSI之外,其他自主品牌还是没有成熟产品。对此,长安汽车(微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留平认为,实际上中国汽车产业正面临调整,很多自主品牌企业没有非常强的自主创新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根基不扎实。可能表面上自主品牌汽车做了很多事情,它能够使在市场表现更好一些,“但是如果没有自主创新的持续向前,那么自主品牌的市场表现或者产品表现,最后都会回归到需要创新这个原点上来。”徐留平说

  于是在秋天刚刚开始之时,我们看到很多国内的企业都在进行大的调整,由公司对销售进行裁员,有企业力图重新布局,还有的改变产品结构,但更大的调整却是在企业的发展速度、规模与本质的创新能力之间的一种平衡。如果自主品牌没有在这方面着眼长远,缺乏足够的耐心进行持久的坚持而摇摆不定,企业肯定会出问题。

  跨国企业的压力

  自主品牌汽车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就是雄踞中国市场7成的跨国汽车制造商,不仅是大众、通用、丰田这些本就优势的企业,还有那些原本弱势的福特、标致雪铁龙也正在发力中国单是今年1~8月份福特汽车在国内的销量就同比增长了11%。上半年标致雪铁龙在华销量也有10%的增长。

  而在原本冀望能够缩短距离的新能源汽车方面,丰田汽车公司目前正考虑将混合动力汽车及其他新能源汽车关键元件的生产转移到中国,并要立志于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的发展;在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初具优势的日产汽车,也表示打算加快日产电动车聆风进入中国的步伐,而合资自主的启辰品牌电动汽车也会使用与聆风相同的核心动力总成。

  此外跨国车企还积极的推出合资自主品牌,表面上支持了中国的自主创新实际却进一步压缩着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而在政策层面上相关管理部门也并未予以纠正,显然在这么一个环境当中,自主品牌汽车的生存不易。这也是徐留平谈到调整的根源所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经常说国家政策没有给予中国自主品牌充分的支持,没有政府采购、没有技术奖励、没有足够的补贴,却很少有人提及,中国有至少100多个汽车厂。

  相比而言我们不妨看看对本国汽车工业支持甚佳的韩国与日本,韩国从开始发展汽车工业到现在也不过5个品牌,现在则只有现代和起亚,日本汽车工业行销全球,然而说汽车企业也不过10个品牌,而且很多还是归属于各自集团之下,美国更不必说,只有三家,这些国家无论是支持也好还是保护也好,他们的本土品牌相对集中,资源也集中。回头看中国,想让国家支持自主品牌发展,难道要对这100多家汽车厂商的散沙都进行支持?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是滋长低水平建设的无用功。因此现在所遇到的市场调整,自主品牌寒冬我们不妨把它看做一次机遇,一次优胜劣汰,整合资源的战役,只有这样自主品牌汽车才能经过大浪淘沙,留下自主品牌含金量最高的,创新和生存能力最强的自主品牌企业。

  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终结目前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一盘散沙,将人才和资源集中在一起,我们国家的自主品牌汽车能够步入更为健康、两性的循环,而不是现在的低端拼价格、中端拼价格、高端空白的局面。而政府、社会和消费者也都应该给中国汽车企业留些空间与时间,毕竟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方向如果是正确的,那么在当前自主品牌形成独立技术创新能力的转型期多些等待也是值得的。

责任编辑: 林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