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1-10-11 16:31 来源:腾讯汽车
主编沙龙:探讨中国汽车产业“跨越”之路(1) [导读]10月11日,主题为“从生产大国到创新强国的跨越”的全球汽车论坛在成都召开,腾讯汽车邀请几位主编就跨越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腾讯汽车:首先非常欢迎几位主编沙龙的老师来参与我们这次主题为跨越的全球汽车论坛(微博)主编沙龙特别峰会,来到现场的是: 中国青年报汽车周刊(微博)主编武卫强(微博),广州日报汽车周刊主编汪云青,央视车风尚栏目制片人李潮(微博),腾讯汽车中心总监向锐(微博)。 主编沙龙:探讨汽车跨越之路 下面我们就开始今天的论坛,我们知道这次全球汽车论坛的主题就是“生产大国到创新强国的跨越”,腾讯汽车也针对这一话题进行了自主跨越,合资跨越,渠道跨越等几个方面的探讨,就各位老师来看,中国的汽车产业目前最需要的跨越是在什么方面? 产业跨越为时尚早 广州日报汽车周刊主编 汪云青 汪云青:还是最基础的技术研发方面。谈不上跨越。今年各个车展跑了一遍,中国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进步还是非常的有限。最简单的例子,自动变速器,现在国内搞不出来。当然有一些本土企业搞出来了,人家是交钥匙的,不是全权地委托一个公司来做的。 汽车跟别的行业不太一样,还是有很多核心技术绕不过去的。之前讲希望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直接跨越。我们认识的媒体看法一致地认为,那不太可能。不管是新能源,还是什么能源,你还是一个车吧,起码都有悬架系统。中国最基本的研发投入,包括人才队伍都还是很差。这个十年如果说中国汽车行业进步很大,更多是市场推动,消费者做了很多的贡献。那么差的车,如果拿到欧洲一碰,人家说这个车不能卖的。但是那些车在中国就可以卖,消费者都买。消费者对这个行业做了很多的贡献,给了你很大的机会和空间,你做了那么差的产品出来,很便宜,消费者也买。 接下来行业的高增长会停止,消费者做的贡献就到这个份上了。接下来需要行业引领了,就要看行业的分工了。所以,我们首要的还是基础技术。这是一个最基础的东西。国内差距比较大的。可能很多企业不承认,说我们现在研发很好什么的。我作为一个消费者,都不说作为一个媒体了,都感觉到这一点了。 中国青年报汽车周刊主编 武卫强 武卫强:我觉得是两点,一个是中国汽车品质的提高是一个非常非常巨大的关口。一个产品的生产方式,协调能力,包括品质管理。中国很多的企业都是在摸索当中,中国的公司很多都是在摸索分配。这些公司都拼命地摸索公司怎么样本土化的问题。其中有国有企业,有民营企业,有合资企业。我们先不谈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公司治理都上在这个过程中间。这个公司的产品,包括汽车怎么样能够实现稳定的增长,同时保持高端的品质。刚才汪云青讲的我同意。 但是,比如说韩国汽车,他其实是从三菱那边得来的一些陈旧的技术。韩国汽车对世界汽车的技术贡献是非常少的,但是韩国汽车现在风靡,包括北美市场,包括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非常厉害。他做到了在技术创新不够的情况下,走了一个开始好像绕远的道路,不那么急功近利,那个时候就是魔鬼抓质量,拼命抓质量。实际上韩国汽车的品质,加上和这个品质刚刚能匹配,也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的技术,能够支撑这么大一个汽车份额,同时他还讲设计,他们还特意搞了一个汽车设计的奖。我们看到韩国人并没有在核心技术上跟德国人硬对撼。有些汽车行业的高管经历过自主品牌的,现在又到韩国企业,感触良多。实际上如果能够保持一以贯之的品质,同时把外形做好,中国汽车也是有希望的。这是中国要解决的一个课程。 我讲的第二点,实际上美国汽车当时的国有化,就跟现在占领华尔街一样的,曾经引起了,就像美国政府注资银行业一样,引起民间巨大的骚动。现在基本上通用在偿还了以后,基本上还是国有化在渐渐退出。德国大众,我们看到它还是一个包括州议会占很大股份的公司形式。实际上讲到一个最根本的,我们不但看到汽车是怎么样的,要看到我们有没有保障汽车能够稳步地,并且保障一个恒定的发展品牌持续度的一个企业制度。如果没有这个企业制度,那就是叫人无恒心,岂有恒产。 包括现在要做很多的合资自主车型,现在我们看到中国的企业,你会看到在长城或者吉利这两个企业走得比较稳健,起码是自己的生意,他会有一种建树品牌之心。我们也非常希望奇瑞这样,但是他仍然有那种残存的市长工程,或者大的投资,就是当作政府工程来做。同样在国有大的企业中,我目前觉得,上面有所正则号召,下面会跟进的。包括合资自主,多的数量是能够提上来的,但是这个车型怎么能够保证它当作自己的产业一样恒定地发展,并且是真正有效的,我觉得中国目前这种还不存在。就好像一个外壳还没有,但是你的鸡蛋要孵化出来完美的小鸡。我觉得欠缺很多。 央视车风尚栏目制片人 李潮 李潮:我的观点是,谈到跨越,这种思维方式本身有问题的,因为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来没有一个界限。总是在不经意间已经完成了变革,这个变革需要多因素决定。汽车产业目前最大的跨越可能还是观念的回归。中国过去的十年,发展最快的十年汽车工业,我们首先走出去了,观念走出去了,中国人可以小汽车,这个改革开放30年解决了。尤其是大家熟悉的北戴河会议,观念是中国人能够消费汽车,中国人能够造汽车,也能够和别人合作。甚至现在一些自主品牌也在走出去,我认为我们走出去的工作做得很给力。但是又走得太急了,太快了。我们大会小会讨论的时候,我们总是用很多政策性的语言描述一个很实体的汽车产业。比如说我们总是希望我们能够通过一种模式的转变,通过一种公司架构的变革,或者通过金融市场的成立推行,市质的飞跃,从昨天的丑小鸭,变成第二天的白天鹅。我们充满了这种期待,这种期待是对的,但是不是这么做的,做不出来。我们现在即便掌握了技术也没有办法实现。最简单的,里面的材料中国人做不出来,这个材质,国内做不出来一块能够在高端的核心厂能够匹配的构。这不是汽车工业一个产业能够完成的。 现在我们在继续走出去的同时,还应该回归,把汽车工业、汽车产业、汽车生产当成一个脚踏实地的,这是一个实业,我们总是还要靠产品说话,涉及到技术等方面。这些东西,目前我们从政府的角色来看,政府要求的是数字,是你的GDP对本地的贡献。我们每一个压在销售公司的每一家企业老总头上是这一年利润率,要销售数字。我觉得他们作为一个产品,你在国际地位,你核心技术方面的考虑还是不多的。或者认为考虑这个东西成效太慢了。就像我们今天的投资自主扩大化,整个行业已经进入了掩耳盗铃的扩大化,我们一汽的老总已经公开说合资自主应该划到自主范畴里面。我们的出发点不是围绕着实业角度出发的。我倒是觉得过去十年走出去,很多原因得益于汽车有独立的思考。现在受到的干扰更多,或者是更着急,反过来告诉你,我倒是觉得这个行业没有前途。如果我们每天在说这些东西,但是我们在做的时候,大家关注的还是概念,还是模式,这就不会有所谓的跨越性发展。 1 2 3 4
责任编辑: 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