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2-03-01 07:3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作为广汽本田的执行副总经理,姚一鸣面临空前压力。2月8日广本推出改款雅阁和锋范,面对媒体新年业绩目标的追问,姚一鸣淡然回应,“广本缺少带动增长的有力全新车型,所以广本也没有定一个死的销售目标。”
比起销量的不确定性,广本目前面临更严峻的难题是:盈利能力下滑。在过去的主要盈利车型雅阁都变得微利甚至微亏损的时候,广本已难以在原有的路径上继续走下去。去年12月广本为了冲量,制定了较重的销售任务,一度引来经销商“无钱可赚,甚至亏本”的抱怨。
广本此举也是形势所迫。广本去年受日本地震和泰国水灾影响,销量离目标实在太远,姚一鸣不得不做出冲量这一决定。但事后他歉意地说:“能体会经销商的苦衷,也感谢我们的经销商。”
“零部件成本、人工成本等这几年都大幅度上涨,广本的生产成本也随之大幅度的提高,是盈利能力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广本多款车型零部件的直接供应商广州艾帕克汽车配件公司(下称艾帕克公司)的内部人士说。
成本劣势越发突出
最近六年广本的销售数据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全年销售26万辆,上升到2011年的36.2万辆,其间只有2009年的36.56万辆和2010年的38.6万辆略高于去年的销量。缘何销量增长了,广本却已不再“风光”?
“生产成本大幅度上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利润。”广州艾帕克公司的内部人士2月23日对本报记者说。艾帕克公司是广本的直接供应商,从广本建立起就为雅阁、飞度、奥德赛等车型供应车身骨架,是广本车型该部件两家日资供应商中的一家。
“过去两年的工人罢工后,日资的整车厂和零部件工厂都大幅度提高了工资。艾帕克公司的工人工资每个月至少提高了500元(包括年终奖提高)。”上述人士说。去年的南海本田零部件工厂工人罢工,带动了位于中国的整个本田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的工人诉求潮,最后都以涨工资平息。
零部件企业上涨的一部分成本转移到了整车企业。实际上,整车企业面临着成本压力不仅于此,而是从原材料到销售成本的上涨,从2007年到2011年,中国经历了快速的物价上涨期,其中2008年和2011年的CPI上涨分别高达5.4%和5.9%。
在歌诗图和理念S1暂未打开市场,飞度和锋范处于不盈利和微利状态的情况下,雅阁依旧是广本的王牌。而雅阁的采购、生产等环节,已经被广本推崇的“少投入、多产出、滚动发展”的模式挤压到了极限,没有再降低成本的可能。
销售环节,也面临越来越多中高级车的竞争。在成本上涨时,不仅没有提价的空间,而且还可能卷入价格战。
姚一鸣多次提到“车型企划的及时性很重要”,雅阁在10年前的企划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而其第八代雅阁也已经换代四年,市场已经对其定性,无法做出调整来保证利润。
用歌诗图的情况举例。歌诗图3.5排量的销量不理想,是当初企划时没有预料到这一排量的车型税收会忽然提高到25%。广本的计划一下就被打乱了。
曾经的广本模式被日方津津乐道,利用最少的投入赚到了最多的钱。当初只有11亿元注册资金的广本并不被外界看好,但日方坚持的“少投入”最后取得了成效。
这一模式此后对日方产生了惯性影响,在中国发展采用了保守的策略。错失了最好时机的广本已经陷入僵局。早在去年,刚上任的总经理神子柴寿昭不得不坦率表示:“本田对于中国的战略已经开始反思。”
但发展势头并没有得到迅速扭转,迟缓的反应并没有让广本立竿见影。
调低今年预期
“广汽本田还是走自己的路,不太着急推出多款车型。”姚一鸣说,今年广本将进口销售飞度混合动力版和CR-Z混合动力版,并没有可以扭转局面的车型引入。
姚一鸣对市场预期不强烈——即将换代和利润优势不明显的雅阁不再当做战略性车型,只希望“不低于去年的销量”。而代表了能获得更高单车利润来源的歌诗图2.4和理念S1,成为广本今年成败的关键。
“今年要推出的歌诗图2.4,希望可以达到3万台左右的销量;第二是理念S1,应该有一两万台的增长。”姚一鸣认为,如果能维持现有车型去年销量,广本今年将有4万-5万辆的增长量。
但这两款都是新车型或新品牌,广本方面并不敢过于乐观地预期。“今年的主要基调就是求稳。”广本内部人士多次提到。
尽管进展慢,但改革正在推进。“过去应对中国市场较为迟缓,今后我们会加强在中国当地进行的开发工作,包括本土性适用车型以及本土化研发。”本田技研社长伊东孝绅说。
姚一鸣预计现地化研发改革,将会给广本带来更多的新车型和换代车型,而且更少地受制于日方,提高中方话语权。“广本在本田引进的车型当中会是每一个级别的基本上都有一款车,而且还会有中国首发车型。”姚一鸣说。
据其透露,广本正在研究引入一款介于锋范和雅阁之间的中级车并将在中国首发。新车的引入意味着企划在新市场环境下,根据成本确立合适的利润。
但本田所固有的采购体系,或将在未来仍会成为广本发展的桎梏。“比如说车身骨架,广本只指定了艾帕克公司和广州丸顺汽车配件公司两家,都是日资公司,产品价格等都有他们内部的一套体系。”上述艾帕克公司人士说,“这种封闭的采购模式在日本行得通,但在中国相反不具备充分竞争。”
在此模式下日方控制了关键零部件的采购体系,中方无法在降低成本上施展拳脚。
(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 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