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1-08-01 07:55 来源:网摘 作者:
[导读]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汽车市场分会常务副理事长苏晖对笔者说,当前众多媒体关于全国车市“趋冷”的说法失之偏颇,客观地说,应该是“趋于理性、趋于正常”。
对于上半年全国汽车市场的运行情况,大部分业内人士评断为微增并“趋冷”。而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汽车市场分会常务副理事长苏晖(微博)则对此却有独到见解。近日,他在接受作者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说: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汽车市场分会常务副理事长苏晖对笔者说,当前众多媒体关于全国车市“趋冷”的说法失之偏颇,客观地说,应该是“趋于理性、趋于正常”。
苏晖认为,为即使按照业内普遍认为“趋冷”的上半年全国汽车市场932.5万辆的销量推算,全年的销量仍可达到1865万辆,更不要说下半年汽车市场一般总会好于上半年。另外,当前全球汽车市场回升乏力,美国、日本也难以撼动我国汽车市场“规模第一”的地位。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多家权威部门的分析,今年全国汽车市场的增速应该在5%~10%之间,这是一个客观的、合乎实际的、“靠谱”的分析。
基数高状况下看绝对数量的增长
苏晖分析说,当前一个值得业内关注的问题是,在对汽车市场进行预测、评估时,要力戒浮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特别要摒弃那种“只能上升,不能下降”的心态;甚至“只能高增长,不能低增长”的思维定势。
苏晖分析认为,我国的汽车市场,特别是乘用车市场经过七八年的高速增长,盘子已经很大,基数已经很高。因此,在分析汽车市场时,既要看百分比,又要看绝对数量,而绝对数量更直观、更能说明问题。去年全国汽车市场销售量为1806万辆,即使按照“低增速”的5%推算,今年全国汽车市场规模仍将达到1896.3万辆,增加的绝对量为90多万辆,这么高的增量无论如何不能说是“趋冷”。在已经很高的销量基数上,能够保持增长已经值得振奋;而奢望每年30%的增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不是所有的品牌销售都“趋冷”
苏晖分析说,上半年全国汽车市场的一个普遍的显著变化是,依销售的顺畅程度排队,豪华品牌车高于高档品牌车,高档品牌车高于合资品牌车,合资品牌车高于自主品牌车。这种现象是我国汽车市场从未出现的一个新动态,值得业内给予关注。
苏晖说,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地汽车有形市场的销售情况及全国汽车市场的销量数据表明,豪华品牌和高档品牌的销售基本未受刺激政策退出的影响,相反却出现了购销两旺,甚至供不应求的情况;相比之下,自主品牌的销售却遇到了较大困难,经销商的销售业绩出现普遍下降。个中原因之一是:意向购买豪华品牌和高档品牌汽车的消费者大都资金实力雄厚,其购买意向受汽车价格及保有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较小,属于典型的“刚性需求一族”;而意向购买自主品牌汽车的消费者资金实力相对较弱,对汽车价格及使用成本的上升很敏感,属于典型的“弹性需求一族”。优惠政策的退出及保有成本的较快增加,特别是作为自主品牌的最大消费群体的一些中小企业员工,因企业开工不足或停产致收入降低,因而对自主品牌汽车的销售产生了明显影响。
出台刺激汽车消费政策不合时宜
苏晖认为,当前业内出现的一些关于“出台刺激汽车消费政策的呼吁”是不合时宜的。
他认为,在经历了两年的高速增长后,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购置税优惠等有关刺激政策的退出以及自身调整的影响,我国汽车市场由高速增长期步入了平稳发展期(即使如此,今年上半年汽车市场的销售量仍比去年同期保持了增长,特别是乘用车销售量还出现了5.75%的较高增幅),出现这种变化至少不是一件坏事。他指出,中国汽车市场得以就此摆脱多年来陷入的一种“怪圈”,即“市场处于低潮时就频频出台刺激政策;刺激政策一出台,汽车销售就高速增长;汽车销售步入高速增长期,就会面临新一轮的调整,刺激政策就会退出或者弱化,汽车销售市场就会出现滑坡,然后又要重新出台刺激政策。刺激了又调控,调控了又下滑,下滑了又刺激,受太多的非市场因素影响,汽车市场不时处于“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不稳定状态。这种“怪圈”的存在,影响了我国汽车市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 2上一页下一页
责任编辑: 可岚
上一篇:中国车市为何总与国际市场“格格不入” | 下一篇:评论:汽车制造商们如何达到新燃油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