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厂商 > 人物访谈 > 武卫强:中国的汽车企业应努力成为公共企业

武卫强:中国的汽车企业应努力成为公共企业

大家车网 2012-10-26 11:17 来源:腾讯汽车 作者:

武卫强:中国的汽车企业应努力成为公共企业(2)

[导读]中国汽车从第一个合资企业开始,已经走了将近30年。这30年,汽车从奢侈品成为我们的家用品,而中国也跃居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腾讯汽车本次特邀5位资深媒体主编,为我们解读中国汽车30年。

合资模式已深入中国 地位难撼动

腾讯汽车:聊到30年的汽车产业,合资应该说是前30年的主旋律,您怎么看合资对中国汽车市场的作用和产生的问题?

武卫强:合资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有它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在,只有这种模式是中国汽车打破封闭,开眼看世界,引入先进的技术,然后与世界接轨,这是唯一的一个通道。因为在当时那种环境下,我们的国有企业在那样的环境下不可能完成一个所谓的自我拯救。可能真是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彻底搅动这潭死水。所以,我认为合资在最初的1984年北京吉普,1985年的上海大众,甚至到1992年的一汽大众,1997、1992年的神龙公司。当时这一批合资企业,一定是功不可没的。所以,今天上海大众为上海最早构建了一批零部件配套体系。

至于到今天,我们知道,韩国和日本当时也是从合资开始的。韩国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合资引进技术同类技术只能引进一次,第二次绝对不能再引进,就必须要自主创新,必须要自己去消化吸收。我们才看到,在举国体之下出现了现代、起亚这样的大跨国集团。

中国是因为一旦合资以后,并没有人要求它说同类的东西不可以重复引进。所以,在获取利润之后,利润掩盖了一切,那就重复引进,不停地引进。一款车型引进,再引进一款车型。今天我们成为一个万车之邦了。所以,很多合资品牌把产品卖好、经营好,已经成为最大的使命。大家已经从整个国家当时合资的最开始的那种概念,早就不存在了。

所以,在今天,我们反而要强调合资公司也是中国的一个法人,也是中国的一个企业,为中国的税收、就业带来了很多、很大的贡献。不能以原来的标准,再去看待今天的合资。我认为,出发点、概念已经不一样了。尤其到2000年之后,WTO我们引进一大批,包括当时的北京现代、东风日产、东风本田一大批合资公司在中国的成立,更多地是招商引资,更多的是做好地方经济,这种概念上去了,以后没有中国汽车到底怎么做的概念了。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

腾讯汽车:未来的这个合资企业还会产生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武卫强:接下来10年,可能汽车相对来说是一个持续比较良性发展的环境,因为中国的刚性需求依然很强。一个标准就是二手车只有0.4,所以,就是这种竞争的话远远不够,还没有一家企业倒下,所以,市场没有问题。

合资企业的模式,我相信现在想改都已经没有回头路了,只能这样下去。因为它已经融入了中国的经济体里面,只要有汽车企业,你这个地方的税收就非常好。所以说,基于经济持续良性发展的需要,合资公司还会这样下去。

至于你说的合资自主这种东西,我认为这个纯属掩耳盗铃,就是不可能真的建设起真正的属于自己的技术,那样的话,母公司就活不下去了。但也有不一样的环境,我说也有可能出现什么新的变化,但是合资这种模式,短时间不会有什么变化,而且只能加强。我们所谓的叫做请神容易送神难,而且又是在一个充分自由化市场的竞争的环境下,这个完全是靠每个人的竞争力,竞争力强的好处就是会在市场份额高大一些;竞争力弱的,此消彼涨,依然就是这样一个局面。

腾讯汽车:从最近几年开始,自主成为了标签,国有汽车集团都在大力提倡自主,这对于汽车市场的未来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武卫强: 目前的确国家提出这种自主,尤其是前两年科技大会提出自主创新,不但是汽车,我相信现在说汽车还是亡羊补牢的一个时候,那手机就更完蛋了。

汽车比手机好点,至少我们还有几个支柱性的,或者是象征性的,尽管在外国人看来,他们只是投资公司,比如一汽、东风、上汽,都是属于投资公司或资本运作公司。利用国家的赋予的这种合作的权利,能够跟外方一块儿来赚取中国消费者的利润。

这是过去,正是因为看到了手机,如果悲剧不再重演,那必须在自主方面有所作为。我们暂时还是充满乐观的希望。像东风啊、上汽啊,能走得更好一些,能够真正的把挣到的钱,用在研发实力上,我希望他们真的至少能在人才建设方面,比如大量的工程师培训方面多做一些工作。假以时日,我相信国有企业的自主品牌会有一个变化。

无论怎么讲,我想对于国家的这个自主,还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我希望他们能够坚持下去。

责任编辑: 可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