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厂商 > 人物访谈 > 李书福以全球应对全球:解放人性的力量

李书福以全球应对全球:解放人性的力量

大家车网 2012-07-13 15:37 来源:《绿公司》 作者:

李书福以全球应对全球:解放人性的力量(3)

吉利进化论

有人曾问李书福,你为什么哭着喊着非要造汽车?除了痴迷,李书福的回答是“因为汽车简单”。十几年前李书福刚开始造车那会儿,走在大街上,你或许会发现一个浙江小伙子不无骄傲地昂着头,环顾疾驰而过的轿车,然后停下来,拍着泊在路边的一辆奔驰,让身边的人猜它的制造成本,别人再三猜,他都不点头,始终也不说答案。在李书福心中,消费者被汽车企业压榨得太久了,那些昂贵的汽车根本不值那么多钱,或者说,消费者没有得到与其付出的金钱相一致的回报。

回首往事,李书福说,汽车是由零部件构成的,长久以来,中国汽车定价以外国车为参照,而桑塔纳卖多少钱不是通过市场竞争形成,而是物价局和发改委说了算。由于车价不是市场决定,零部件厂家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就很小。毕竟李书福生产过电冰箱、建材材料和摩托车,对一件工业品的成本计算心知肚明。“温州的打火机1块多钱,日本的防风打火机100多块,说明中国是有成本优势的。”对李书福而言,卖汽车和卖打火机没什么两样,“所以我知道汽车应该是多少钱,这不是凭空拍脑袋,而是深入到汽车工业产品的神经末梢,从汽车产业规律来分析研究它的成本。”

一辆汽车有一万多个零件,但在李书福看来,不过是“四个轮子加一个发动机”。有人嘲笑他幼稚,称吉利最初的车型是“模仿秀”,李书福反击:“100年来,谁开发过5个轮子的轿车?所以全球都是模仿秀。”2008年底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主持人为了活跃气氛,又调侃起李书福“轮子加发动机”理论,坐在台上的李书福显得有些愤怒,他借故离开了论坛。

论语里有“三季人”的故事,有个过路人跟孔子的学生较劲,说一年中有三个季节,孔子学生说明明有四个啊,两人争论不休,谁错了还要给对方磕三个头。孔子来了,对学生讲一年的确只有三季,然后叫学生赶快磕三个头放过路人走。学生不服气,孔子笑言:你没看此人一身绿衣,不过是个蚱蜢,春生秋死,不知有冬,你还有什么好争论的?“在‘四个轮子一个发动机’的问题上,大多数人是三季人,他们听不懂,认为我是三季人。”李书福解释,这就是对汽车模块化生产规律的形象比喻。所谓模块化,跟小孩子搭积木一样,同样的零件通过不同的装配,不同的设计,排列组合出来的车是不一样的。李书福表示,到2015年,吉利在整车领域将建立五大技术平台和15个产品平台,可以衍生出42款新产品,在此基础上可以变魔术般演变出成百上千款车型。“媒体总是断章取义,我是把汽车的特征研究透了,抓住本质后才得出的结论。他们总提这个,好像我不懂一样。他们外行,不是我外行。”

细致回溯李书福曾经的言行,他始终是严肃认真的,只是倾听者的理解系统与他并不匹配。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总监程远发现,李书福身上有一种看问题一针见血、化繁为简的透视力,“其实他内在的积淀非常深”。

“价格革命”是早年吉利成功登上中国汽车工业舞台的唯一选择,李书福赢了。但他也逐渐发现,“价格”这把曾经最锋利的宝剑,正悄悄对准自己的胸口。2005年,国内汽车价格战愈演愈烈,作为民营汽车品牌代表,李书福向温家宝总理汇报工作时,透露吉利车已经卖到全国最低价2.9万元一辆,可是总理摇摇头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关键在于高精度的机床、发动机和变速器,这才是出路所在。”李书福事后说:“虽然总理没有批评我,但我一听就知道他不支持我的想法。”市场也为他敲响了警钟。2005年之后,李书福发现吉利汽车慢慢不赚钱了,钢板、零部件的价格一涨再涨,只有汽车不涨价,价格战打到最后,卖车相当于在卖原料,吉利正逐渐陷入“价廉—质劣”的死循环中。2007年,《浙江日报》刊登了吉利汽车的一幅大广告,李书福看了难过得不行:“这完全是用钱毁容!我们是在花钱告诉读者,吉利汽车很粗糙、很丑陋、很没有档次!”

2007年5月,中国汽车史上最彻底的一次自我革新开始了,它被李书福描述为一场“从奴隶到将军”的转型。在李书福亲自动笔撰写的标志吉利战略转型的《宁波宣言》中,他宣布吉利要从“价格取胜战略”转向“技术领先战略”,从“成本领先”转向“品牌创新”,从“以效益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从“企业利益高于一切”向“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转变。

“我们现在要总体跟随,但要局部超越、重点突破、合纵连横、招贤纳士,否则就不能后来居上、全面领先”。李书福重述了企业发展战略。吉利的企业使命也不再是“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而是要“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

为了这个“最”字,吉利管理层一度争论得不可开交。李书福一心要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不可,然而不少高管强烈反对用“最”字,他们认为以低价车起家的吉利进军中高端市场无异于自废武功,而且有“质量大跃进”之虞。李书福回忆,当时双方实在争执不下,只好投票,结果支持“最”的一方以微弱优势胜出。

紧接着就是一场生死线上的较量。《宁波宣言》发布后,吉利宣布提价20%—30%,不少经销商认为吉利生存靠的就是成本优势,提价那是“找死”,有的暂停提货,有的干脆退出经销,吉利月销量一度从三万多辆骤降至五六千辆。“当时企业的确奄奄一息”,但李书福决意彻底突破吉利低端品牌的“魔咒”: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豪情、美日、优利欧这尚存不少市场空间的“老三样”逐步停产,取而代之的是附加值更高的“新三样”远景、金刚、自由舰。吉利造车的发祥地台州临海基地,转型中停产一年多,所有生产线和厂房全部推倒重建,全体员工在停产期间参加培训……

直到2009年4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专门在京召开“吉利经验座谈会”。与李书福并肩而坐的是工信部副部长苗圩,苗曾任东风汽车(5.38,0.20,3.86%)公司总经理,在李书福初创吉利的岁月里,两人是心照不宣的对手。而这次座谈会上,苗圩把吉利付出8亿元代价坚决实施转型的意义上升到国家高度:“从先进的发动机,到拥有中国完整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箱,再到独创的BMBS,这是吉利最大的财富,也是中国汽车工业最大的财富”。今年1月,作为汽车行业的唯一代表,吉利转型技术体系捧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今年4月的北京国际车展上,39件整车展品、14件动力总成展品和1台独特的模拟器,构成了“帝豪”、“全球鹰”、“英伦”三大子品牌区域和“安全”、“动力总成”、“新能源”三大主题公园,吉利彻底“改头换面”。4月成都召开的中国绿色公司年会上,李书福从自己的专属座驾帝豪EC8中钻出来,笔者一度以为那又是一款欧美进军中国的豪华车。

好友郭广昌希望,未来吉利不仅能造出最安全、环保、节能的汽车,还能造出最有文化、最有品位的汽车,能够打动消费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这就需要细节的日臻完美,正如依文企业集团董事长夏华对李书福的建议:“大处往往吸引眼球,小处才触动灵魂。”

“企业核心竞争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讲就是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的转变,人的脑子、灵魂要彻底转变过来。”李书福说,“未来世界汽车工业剩下的企业不会很多的,如果做不到世界领先,做不到尽善尽美和无可挑剔,是生存不下去的。”

1 2 3 4 5

责任编辑: 黄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