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5岁的刘福喜,相比年龄来说,人显得更年轻些。但在锻铜浮雕这个行当里,他确实已经有了20年的积累。国庆节前见到他时,他刚刚初步完成了一幅较大的作品——长2.1米,高1.4米,展现的是一组明清建筑群,甚是抢眼。
锻铜浮雕,又叫錾铜,民间最熟悉的叫法是“敲铜”,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锻铜工艺主要是平面的片活,就是平装在器物上或悬挂起来供人欣赏的工艺作品。随着各种新材料的采用,虽然各种仿锻铜工艺的浮雕越做越大,但真正纯手工的作品,尺寸超过2米的就属于大型作品,需要跟其他匠人一起合作。刘福喜最大的作品,并不是这件新作,数年前,他曾为一家单位创作过一件超过5米的巨作,也是他比较满意的作品之一。
锻铜是个可大可小的手艺,大的可以气势磅礴,展现宏大气势,小的可以玲珑剔透,表现精巧细节,全靠匠人的手艺,刘福喜就是这样一个技术比较全面的人。他的“小件”作品,可以是一片树叶、一朵花、一只蟋蟀……给人带来从宏观到微观的美感。
锻铜区别于用铜水和模具创作的铸铜工艺,它主要在铜板上进行创作,利用铜板加热后质地变软,锤打、退火后又恢复坚硬的特性,重复“加热—锻打—錾刻—退火”这一过程,最终制作出艺术作品或生活用品。所以,火、锤子、錾子是锻铜的三个重要工具。
目前锻铜主要采用乙炔产生的高温加热,不同的温度下,铜板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和性状,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所以,锻铜匠人首先要掌握对温度的控制。好的锻铜匠人还能利用铜在不同温度下的颜色变化进行创作。但最重要的,还是锤子和錾子这对分不开的“好搭档”。
如果说铜板是锻铜匠人创作的纸,那么錾子就是他们手中的笔,无论是勾勒轮廓,还是塑造形状,都靠錾子和锤子的配合,錾子决定线的粗细形态,锤子决定力道深浅。每个锻铜匠人,手中都有上百把各式各样的錾子和锤子,刘福喜也不例外。他的錾子,大多数都是在创作中自己动手制作的,有的利用螺丝,有的利用发动机气门杆,有的是用特殊的钢条等,十分丰富。
有了得心应手的工具,刘福喜就能自由挥洒了。在铜板上用錾子勾勒出线条叫“走线”,快速准确的按图纸走线,至少需要数年的功夫。在诸多创作中,人物创作是最难得,尤其是一些关键部位,如面部特征、须发、表情等,没有多年功力根本拿不下来。
他正在创作的这件作品,一朵鲜艳的花朵上,跳来一只蟋蟀——从蟋蟀的触须,到蟋蟀腿上的肢节、腿毛,都被精细展现出来,仿佛吹口气都能感到腿毛的晃动;而蟋蟀腹部的纹理,也是用专门的錾子一点一点细心敲打出来的,很见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