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2-07-23 11:07 来源:网摘 作者:
5月25日下午,我走进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见到张晓军时,他已起身离开办公桌,大踏步地向我走来,脸上洋溢着和善的笑容。此时,长春已经步入夏季,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户把房间照得透亮。他的现任搭档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薄石正坐在对面的办公室里,低头查阅着资料。整间房间的布局和所有一汽大众中高层领导所在的办公室并无二致,左右两侧分别是中方和外方领导的办公区域,中间坐着兼任翻译的文秘。
和许多叱咤行业的车企领导一样,张晓军的简历有着厚厚的一叠,正是这些看似平淡实则精彩的故事,成就了如今的张晓军。也因为整整三十年的职业积淀,对于人才培养、企业融合他有着犀利且精准的见解。
很长、很长
“到今年七月末,我毕业三十年了。”说起自己的职业经历,张晓军用了两个“很长”来形容。然而,正是这样一段从青涩到成熟的宝贵时光,他毫无保留地交给了一汽。
1982年,当时的吉林工业大学还未与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等学校合并。张晓军从这里毕业,进入了一汽集团的一个外围企业,四平专用汽车厂。那时,这家汽车厂还是地方企业,直到1993年才并回一汽。从最基层的技术员到担任主管技术和营销副厂长,张晓军一干就是22年。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2001年,一汽四平专用汽车厂陷入困境,张晓军主动请缨承担厂里的营销工作。他到任之后,产品销售猛增至3万辆,一举成为全国销售最好的专用汽车厂。可见,张晓军出色的营销才能在当时已初露端倪。
2004年8月,张晓军来到长春,在一汽的“干部培养中心”——集团规划部担任大众项目协调办公室的高级经理。半年后,他被任命为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主管奥迪品牌。那时候奥迪的销售业务还没有实现相对独立。直到2006年1月,奥迪销售事业部才正式成立。因此,张晓军是当之无愧的开“部”元勋。
张晓军给人的感觉,是个极易亲近的人。碎碎的短发,架个有框眼镜,说话态度恳切,时而伴着爽朗的笑声。乍一看,似乎与腥风血雨的销售市场十分不搭。熟络之后你才发现,他睿智,总能快速以最合适的方式回答问题;他自信,无时无刻不展现出一副“奥迪无人匹及”的姿态,不愧是销售的“老手”。从他以中方代表的身份坐镇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的那天起,奥迪在华销量完成了从2006年6.3万辆,到2011年30.9万辆的跨越式增长。
中外合作的典范
“一汽和奥迪之间,合作20多年来一直做得很坦诚,在一汽大众也有这个传统。”在张晓军看来,这是奥迪在华事业飞速发展的原因之一。他认为,中外双方利益、诉求有时会有所不同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关键在于“争斗”的同时要保证合资企业利益最大化。
其实,关于“品牌成功的关键在于取长补短、相互融合”这样的大道理谁都清楚,然而,要落在实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近段时间,介于众多合资企业的发展动态,行业里的某些资深记者将合资企业大致分为了三类:利益至上型、博弈型、融合型。而奥迪被归类为备受看好的融合型企业。
“坦诚、理性地对待问题、对待分歧”被张晓军看作为融合型企业的秘籍,反复提及。“我们都懂得尊重对方的意见,尊重对方的知识和技能。”合资企业之所以会选择合资,正是看重对方的长处。比如一汽大众奥迪中,德方在技术、研发、生产和品牌的塑造方面是当之无愧的行家,而中方对于中国市场的了解和本土化的落实、执行方面又远远高于德方。所以,理性听取对方的意见是十分必要的。
两年前,面对“争夺话语权”的问题,一汽-大众总经理安铁成这样回答到:“话语权并不单纯取决于你所在的职务,而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能力;如果你能力不足,又要说话算数,那你就整天与外方打架好了。”现如今,谈及同样的问题,张晓军的回答是:“双方打架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大家不能把业务做得更大,即使哪一方得到多一点的利益,都是十分短视的。”
刚上套的小马
近年来,由于汽车行业井喷式发展,众多车企不断扩张,这使得优秀的汽车人才格外紧缺。一汽大众奥迪也不例外。
去年单奥迪销售事业部就招收了新晋毕业生70多人,目前整个部门已经有600多人,尽管如此,张晓军依然觉得人手不够。“每天到了六七点你去看看,各个部门还有很多人在加班。”关于这一点,早在采访之前就有所耳闻。当时,我和一位销售事业部的职员聊起“相比上海,长春的节奏慢很多”这个话题时,他突然笑了起来,文绉绉地说到:“奥迪是最不符合长春悠闲气质的企业。”
为了让新晋职员更快地融入到企业当中,奥迪销售事业部启动了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小马刚上套,你得好好管着,别弄出脾气来。”在张晓军眼中,这些刚步入社会、进入企业的新生代力量都是“好苗子”,但与实践仍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前辈们好好教导。“一般说来,新毕业的学生至少要一年到两年才基本可以上手,三年以后快成为主力了,五年以后可以独当一面。”
为什么需要如此长的适应时间?张晓军认为是由于现阶段我国的在校教学和现实生产实际结合还不够紧密,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还是关上门学习。“现在的学生愿意从事一些活动、搞一些参观交流,比我们那时候好多了,尽管如此我认为还是不够,仅仅靠在校期间到企业里做了一点点实习,想要了解熟悉我们这样规模比较庞大的企业,是有困难的。”
奥迪是一家多元化的企业,积聚了世界各地的人才,有来自各大高等学府的精英。张晓军认为,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培养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十分重要。与西方大学相比,中国的在校生需要有更多走出校门、与之后从事的行业“亲密”接触的机会。
采访结束后,张晓军再三提醒,让我一定要去采访在人事培养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战略与运营管理部部长陶晖,可见他对人才培养战略何等重视。确实,优秀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没有庞大的人才体系做支撑,什么研发、制造、销售,都是空谈。
责任编辑: 梁世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