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1-09-23 08:37 来源:东方早报
昨天,杭州管制区域内主要马路显得空荡荡,但在外围环城北路和南北高架桥上挤满了车辆,平常不拥挤的路面也明显出现拥堵现象。 赵国通 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府离任参事,多年来一直提倡节能环保理念,并因倡导自行车出行,得到“赵两轮”的别号。 全国范围内对“无车日”活动反思的深入意味着现实的迫切。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亿辆大关,与此伴生的城市拥堵和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针对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早报记者采访了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府离任参事赵国通。在赵国通看来,发端于国外的“无车日”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不要再重复别人走过的老路和犯过的错误。 无车日不是搞形式 早报记者:你一直提倡民众采用地铁、公交和自行车出行方式,这和“无车日”所倡导的似乎是一致的? 赵国通:对,所以“无车日”这个概念,反映了欧洲人对发展的理解和认识。“无车日”最早是法国提出来的,之前欧洲工业很发达,但他们发现工业到了一定程度是和环境产生矛盾,所以提出了“无车日”这个口号。我们是比较后才有的,而且一开始也只在北京、上海推广,很多城市没有积极参与。 早报记者:为什么呢? 赵国通:还是观念的问题。我们以前过于强调汽车工业的发展,认为那才是现代化的体现,很多地方的领导甚至公开表示,要让自行车彻底消失。其实,欧美发达国家,也没有让自行车彻底消失。 早报记者:但现在很多城市都开始积极响应“无车日”活动,包括领导的表率和舆论宣传上。 赵国通:有这样的表率是好事,但不能只是“无车日”一天,这样就有作秀的嫌疑了。比如,两年前国务院有个内部文件,要求公务员根据车牌末尾号数字,少开一天车。我的车牌末尾号是5,我每周五就不开车,到现在坚持了两年多。“无车日”不是否定汽车,也不是搞形式,它传递的是环保节能的理念和习惯。 “高开低走”值得反思 早报记者:你谈到公务员用车,有人认为公车数量过快增长也是个问题? 赵国通:是个问题。我1984年到经委工作,一直都是骑自行车,那时候身体也健康。后来1980年代末提干,单位派了专车给我,结果后来血压高了,肚子大了,身体也不好了。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根据规定,只有局级以上领导才能拥有专车,但你看现在的情况,很多不符合规定的公务员都有了车,这种背景下你去呼吁老百姓不开车,效果肯定不好。 早报记者:也有人说,呼吁民众不开车,就应该把公共交通做得更好更便捷。 赵国通:对,这是最基本的。上个月我去闵行参观一个工业项目,对方说要开车来接我,我说不用。我是坐地铁过去的,去了才发现,确实有几个换乘的地方不方便。所以说我们城市的规划决策者,需要多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上去考虑和规划,很多老百姓还是买不起私家车的,他们出行只能靠公交和轨交,所以城市交通还是应该更多地关注大部分人,而不是只为有车人倾斜。当然上海在公共交通方面做得算不错的,但我们和欧美还是有差距。 早报记者: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和2007年首次提倡“无车日”相比,近几年无论是市民的参与度还是关注度,都出现“高开低走”的情况,“无车日”似乎也走到了瓶颈? 赵国通:对。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每个人都去反省和思考。我们以前一直强调GDP发展,把一个家庭富裕的标准直接定义为有车有房,在这样的观念和文化中,去提倡无车环保是很困难的,缺乏存在的土壤和空气。“无车日”这个概念本身非常好,它强调环保、健康和对化石能源的节约,但如果我们对它的理解和执行只是浮于表面,那我们就错了。我希望借这个采访呼吁一下,我们国家和社会不应该再走发达国家的老路,等到出了问题才去重视和补救。我弟媳去年因为肺癌去世,她的癌症和汽车尾气有一点关系,我们要问问自己,究竟需要怎么样的发展和现代化?
责任编辑: 吴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