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厂商 > 人物访谈 > 任勇:汽车工业的发展就是信心和转变之旅

任勇:汽车工业的发展就是信心和转变之旅

大家车网 2011-04-18 13:52 来源:腾讯汽车

任勇:汽车工业的发展就是信心和转变之旅(1)

[导读]2011年4月18日,上海车展高峰论坛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创新-未来-新形势下的产业展望”。以下是来自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助理任勇先生的发言。

主持人:谢谢!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注意到很多企业发布的十二五末产销量是特别大的数字,十三个厂家加起来会达到4000万辆的规模,这是不是一个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还要拭目以待。我注意到东风汽车前段时间发布一个计划2015年实现产销量500万辆的规模。这个任务如何完成,中间需要克服哪些困难?我们掌声有请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助理任勇先生!

任勇: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大家好!

任勇:汽车工业的发展就是信心和转变之旅

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助理任勇(查看原图)

非常感谢今天有这个机会和大家讨论十二五期间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好在有更多有真知灼见的领导在这里已经有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我就想就信心和转变这个关键词从概念上和大家做分享。

从"野蛮成长"到限制购车

首先,我们还是回顾一下基本信息。在过去十年,中国汽车市场,以令世界瞩目的速度增长。这张图我们非常熟悉,保持了完美的加速上升的态势,从上世纪不到200万台,到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已经接近了2000万的销量。我们连续两年销量居全球之首。坦率地讲,这样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十年前,哪怕是最好的造梦者,也都不会想到我们现在所达到的高度。当然漂亮的数字背后,大家还可以看到一个更难以总结的复杂现实。从面的到法拉利,从作坊式的小工厂到自动化生产,所有人都在为成功干杯,大家痛并快乐着,混乱并成长着。这十年我想到的一个词是野蛮成长。

几年来市场的爆发式成长透支了消费,政策层面的调整,使汽车从野蛮成长开始回调。特别是北京限购政策的出现,使很多人开始怀疑汽车政策的方向。对于中国汽车市场,我们的信心在哪里?中国汽车市场的成长还能持续多久?我想从推动这个市场的内因入手和大家探讨一下成长的合理性。

从这一张图上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一个成长型的社会,到处都充满着向上的因素,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对成功的渴望推动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推动汽车市场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往往都会有一些代表性符号化的商品上得到体现。一个商品一旦被符号话产生的需求动能往往是惊人的。中国不同阶段被符号话的商品,包括自行车、家电、手机甚至房子,每一个符号话的商品背后都验证了巨大的产业机遇。

手机从奢侈品到6亿多人使用也就是十年的事儿。现在我们发现汽车正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符号,汽车逐渐成为80后结婚的必需品。我们往往从个人收入讨论汽车的目标市场。必须注意到80后、90后为主的新消费时代已经到来。计划生育造成的四个老人帮助两个年轻人购买一辆车,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过去几十年被压抑的消费现在正在释放。昨天张会长说在地铁、公交上很难见到带小孩的妇女。这一代年青人,汽车已经成为必需品。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成为一种符号,代表有品味的主流社会的需求和消费。可以说汽车普及化也是一项民生工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支撑汽车工业发展的刚性需求是存在的,而且是非常充分的。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形成的梯度效应为汽车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纵深。上个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的前半段,汽车的高速增长是沿海和北上广深大城市的需求拉动的,2009年开始的第二次浪潮可以理解为内陆需求和沿海换购叠加造成的。同时,这一领域我们国家的收入差距又是很大。所以,地域梯度和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之间的叠加,使汽车市场的纵深进一步被拉大。欧美、日本十几年完成的事情在我们国家必须更长的时间,所以我觉得汽车市场的增长至少还要延续20年。

汽车市场如何与社会、自然资源取得平衡

有一个好消息,往往伴随着一个坏消息。汽车市场的高速成长也正带给我们很多的课题。中国汽车市场的饱和和台数将会达到数亿台,汽车市场如何与社会、自然资源取得平衡,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我们在遭受着交通堵塞,承受着油价的上涨,大气污染以及讨论不断升温的温室效应。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二五的指导思想。作为汽车产业也需要满足消费者的这种刚性需求。

当汽车消费来临的时候,我们措手不及。2008年汽车市场相应政府的号召上下游走出了低谷,正要趁势而上的时候,由于社会资源跟不上,现在叫停了。我们正在反思城市规划和道路交通建设,反思4万亿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反思我们良好的汽车公民的培养和汽车文化的建立。也许我们需要在更充分理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更多正面的疏导,而并非单方面的限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汽车普及化是一个全社会的课题,并非由汽车专家或者某一方面的力量能够单独解决,我们期望一种包容性发展。

1 2

共 2 条1/2首页上一页1 2 下一页 末页

责任编辑: 陈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