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厂商 > 人物访谈 >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效仿香港步行系统治拥堵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效仿香港步行系统治拥堵

大家车网 2011-03-04 08:27 来源:新京报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昨天下午开幕。开幕前,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利时集团董事长李立新就今年两会的提案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对于目前困扰我国很多 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他在提案中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另外,他就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出提案,建议大学三本院校改为技校,专门培养技工。

关键词 治堵 “交通拥堵根源不是车多”

新京报:听说你在治堵问题上做了大量的调研,你认为怎样才会标本兼治交通拥堵问题?

李立新:关于交通拥堵的话题,我最有心得体会,因为我常常在港澳和国外跑。人口密度比北京大的城市也有,但是绝没有像北京这么堵。我认为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车多,而在于城市缺乏科学规划。

我在今年的一项提案中,建议各地确立“路权分配”理念,因地制宜建设“步行系统”,从根本上医治交通拥堵的“城市病”。

新京报:具体措施有哪些?

李立新:治理交通拥堵,要有长远规划,比方说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要建立一个立体型的通道。

我认为香港以“空中连廊”为代表的“步行系统”,在治理城市交通拥堵上最具优势,在香港闹市区,处处可见“人在空中走,车在地面行”的立体交通景观。人车各行其道,互不影响,香港街头虽然车多路窄,汽车总是飞来驶往。

我了解到,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香港,闹市区道路大多狭窄,车辆又越来越多,车多人多,道路拥堵不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香港大规模改造步行系统。在 此后的10多年间,香港先后建成了长长短短近600条空中连廊和人行天桥,与地下通道相结合,组成了一个完善的步行系统,尤其在中环、金钟、湾仔和尖沙咀 等闹市地区,步行系统非常完善。从上环到中环,有一条全香港最长、也最具特点的空中连廊。这座连廊由西向东全长1000多米,加上其他旁支,整体长度至少 有3000米以上。连廊从上环西港城的信德中心开始,跨越数个街区,连接多幢办公或商业大厦。这一带是香港的“心脏”,凭借这条纵横交错的空中连廊,人们 可以轻而易举地抵达各政府部门、港交所、客运码头、著名银行、保险公司、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交通十分便利。

香港的这种步行系统实际体现了一种“路权分配”理念,避免了内地很多城市常见的人车混行、人车争道现象,基本做到“人有人路,车行车道”,城市交通秩序井然。

这种“天上走人”,把车和人分开,现在国内的很多城市虽然也有天桥,但只解决了道口的问题,而那种“天上走人”的方式,既解决了车和人的矛盾,又可以带动第三产业。

新京报:你提的这个方案可行性怎样?

李立新:香港由于部分地区是海岛,地下全是坚硬的岩石,如果建设地下人行通道,施工难度较大,因此香港大多采用空中连廊的办法。内地的大部分城市比香港拥有更为有利的地质自然条件,所以我认为,内地大中城市完全可以因地制宜,选择最经济、最合适的步行系统建设方案。

比如我的家乡宁波,今年将通过整合市中心三江片重要商业和历史街区的优质资源,实施步行系统建设。

关键词 用工荒 “企业转型升级可解决用工荒”

新京报:用工荒的问题你去年也有提到,在这方面今年有什么新的建议吗?

李立新:现在企业最紧缺的是“普工”,就是拿最低工资标准的、那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人。

因为这部分工人多数来自中西部,而中西部经过这么多年也发展了,在工资待遇不超过10%的情况下,人家就不愿意出来了。这样就迫使东部的企业去转型升级,就不能再像以前做低附加值的产品去生存。

总之,增加工资,规范用工……这些都是吸引和留住农民工必不可少的基本手段。但我认为,破解东部地区企业用工荒的根本途径,还应从企业自身入手。我呼吁东 部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由低技术、低附加值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提升。否则,愈演愈烈的用工荒将重创东部企业,并给东部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不小变数。

新京报:你认为用工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李立新:从表面看,经济回暖、订单回升是这次用工荒的导火索,但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滞后。用工荒的本质问题就是必须要转型升级,不能再做这些低附加值的产品。

现在企业面临着必需的转型升级,不转型就要死掉。当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丧失,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改造步伐,就成为东部企业的必然。

新京报:用工荒的问题年年热议,为什么现在没有得到改善?

李立新:企业转型升级没有完成,用工荒的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

新京报:那你觉得解决的周期会有多长?

李立新:转型升级是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从2005年开始,我就和集团员工讲,必须要转型升级,优化制造业,把原来低端的产品,外包出去,我们集团自己搞设计、研发、品牌、销售,做这些最有核心竞争力的部分。

比如说,我带员工去日本考察“无印良品”,让他们去做创意产品,这样就能使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不少。

转型是非常痛苦的,因为转型时必须要把低端的东西放下,要舍得放弃、要坚持、要看到未来。必须失去一部分东西,才能得到新的。

新京报:对于转型升级,具体怎么转,你接触过的这方面企业是怎样做的?

李立新:事实上,东部地区的不少企业几年前就已意识到这一点,并有所动作,方式和路径也更为多元化,有的向中西部地区甚至海外转移产业,而我们利时集团实施“优二进三”的转型升级战略,在优化第二产业的同时,积极进入第三产业。

我认为,优化第二产业,既是用工荒的解决之道,更是企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来增加产品附加值,通过技术改造和优化流程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三本院校应改为技校培养技工”

新京报:在我国,用工荒的同时,还有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你的提案中也提到这个问题,你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

李立新:一边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一边是企业技工严重短缺招人难,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这一现象尤其突出。这种“两难”矛盾在人才市场的日常招聘会上有 着明显的表现:普通专业,如计算机、文秘、财会等毕业生严重供大于求,而一些“灰领”人才、服务业人才和特殊专业人才又极为紧缺,企业屡招而不得;办公室 文员类的岗位应聘者趋之若鹜,而跑业务、跑销售和下车间的岗位却乏人问津。

一些企业与大专院校合作,采取委托培养和自主培养的办法,解决用人需求问题。校企合作办学如今在全国已很普遍。但仍然不能彻底解决“就业难、招人难”的结构性矛盾。

新京报:那你认为这种“两难”的状况怎样解决呢?

李立新:大学生就业难一是毕业生及其家长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二是高校人才培养与实际使用脱节。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人才研究所的专家认为,许多高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式上,存在着较多问题。

现在很多这样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我们公司每年都招聘一大批大学毕业生,但通过我跟他们的接触中发现,大学四年学的东西根本就用不上,现在大学生在大学学的东西和工作中所要求的是分开的。

而大学生毕业后对工作的期望值又太高,我们做过一项调查,大学毕业第一年,流动性特别高,到企业后干不了多久就走了。

比如说我们企业,缺少的是技工,蓝领的工资不比白领低。现在企业需要转型升级,就需要一大批懂技术的蓝领工人。

据了解,现在我国三本招生人数可能占全部高校的20%-30%,而这部分学校的就业率远低于高职、技校。建议适当缩小高等教育规模,将大学三本(独立学院)改成培养技工类人才的技术学校,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技工荒的难题。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 林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