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厂商 > 人物访谈 > 程远有话就说:“见缝插绿”与北京大暴雨

程远有话就说:“见缝插绿”与北京大暴雨

大家车网 2012-08-09 07:1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

[导读]首先是大雨形成积水,造成车辆拥堵,以致被淹,导致人员死亡;回家的人们最需要打车的时候,很多出租车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停运”,理由是出租公司除交强险外不给车辆上其他险种

  程远(微博)有话就说:北京一场61年一遇的特大降雨,成为全国经久不息的话题。大雨与汽车本是两个无大关联的事,但这次降雨中却处处见汽车。

  首先是大雨形成积水,造成车辆拥堵,以致被淹,导致人员死亡;回家的人们最需要打车的时候,很多出租车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停运”,理由是出租公司除交强险外不给车辆上其他险种,也不管车子维修,而大雨天车辆最容易遭水淹,司机不愿承受这种额外负担;大雨已经成灾,京港高速杜家坎收费站还坚持“一杆一车”,收费毫不放松,此举肯定延长车辆通过时间,加剧雨中道路拥堵程度,是否有人因此而命丧黄泉,就不得而知了;还有,受损车辆不能及时开离现场,暂停马路上,竟招来交管部门“贴罚单”,如此大灾,尚不忘收费等等,这些都是汽车社会到来时,我们欠缺的精神元素。

  当然也有与汽车有关的靓丽风景,就是在磅礴大雨中,不少车主开着私家车,免费到机场接送无法回家的乘客。

  暴雨之后,最多的批评是指向城市排水系统,指责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下水道设施不足,的确是个问题,但我们是否想过,由于人口过于集中,大城市只知道盖房子、修马路,城市空地消失了,绿地少得可怜,从北京市提出“见缝插绿”的口号,就足以显示北京这方面的尴尬:诺大一个北京,竟难以找到“植绿”的地块,只能在边边缝缝点缀一点绿色。

  为什么如今城市一下雨,几十分钟就会积水成灾?因为城市除了高楼大厦,就是水泥马路,城市成了水泥森林,雨水无法渗入地下,全都在地面流淌,转瞬就积少成多,低洼地段变成水库,高速路变成河流,广场变成大海,让你逃生都来不及。

  如今人们说,买车子不仅要交“车船税”,还要买“涉水险”,车上要备救生衣,“安全锤”,驾校不仅要教会学员懂“交规”,会驾驶,还要教游泳与潜水,以备水中逃生。这并不全是冷笑话。

  雨水不能渗入地下,也造成地下水位降低。记得上世纪60年代末,曾到过河北保定农村,家家院里有口水井,水面仅一两米深。如今要打上百米深的机井才能见水,华北明珠白洋淀已经几度干涸。如果北京地面能涵养雨水,雨水能及时渗入地下,延缓雨水的积聚,就能给人增加不小的逃生机会;地下水能得到不断补充,也许就用不着千里迢迢搞“南水北调”了!

  城市除了建高楼供人住,修马路供车跑,还应当留充足的空地。“留白”其实是一种艺术,就像书籍报刊一样,顶天立地密密麻麻全都排满字,让人看都没法看。冷战时期,处于苏东严密包围中的西柏林,若不是有那么大的森林、水域,也不可能坚持30年。

  过去我们只认识到汽车超过城市资源承载能力,会造成拥堵与空气污染,如今还应看到,“雨灾”也与汽车发展过快有关系。如果按照一些伪“专家”所言,城市只管砍树、拆胡同,填河沟,没玩没了的盖楼房、修马路,恐怕更大的“雨灾”就在前面等着我们。

  汽车当然要发展,但是要控制节奏,要重视平衡,不仅发展速度要与城市资源相匹配,与城市的承载能力相适应,而且不能过于集中在城市发展,不能片面认为大城市中车子越多越好,超越了社会和资源的承受能力,“快”就有可能变成灾难,“动车组”就是前车之鉴。

  当前汽车市场增速趋缓,有人觉得似乎大难临头了,其实这是为前几年过快发展付出的代价,我们要利用这个机会调整产业结构,也调整人的心态,让汽车业保持一种持续健康的发展状态。

  当然,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还是要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让人们感到居住在那里都一样,不必都往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挤,自愿选择离开大城市,大城市规模不再无限扩张,让更多的汽车“上山下乡”,“汽车社会”成为全民享受的“汽车社会”,而不是大城市车满为患的“汽车社会”。

责任编辑: 孟飞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