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2-07-13 19:03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作者:
汽车合格证缘何成为个别买车者的痛?
“购买汽车一两年了,却一直不能上牌照正常使用,原因是车辆没有合格证。”这是在今年央视3·15晚会上,遭到曝光的汽车销售行业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潜规则”。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对此,央视的记者暗访发现,原来是汽车经销商在“捣鬼”:厂家把车和合格证交给经销商,经销商将合格证扣下来,抵押给银行进行贷款,消费者在买车成交时,往往要晚上一段时间,等到经销商用钱赎回合格证,车辆才能正常使用。通常情况下,一般是几个月时间。但是,经销商往往还要将贷款来的资金挪作他用,一旦资金链断裂,赎回证件的时间就变得遥遥无期,消费者守着没有合格证的汽车,毫无办法。更恶劣的是,在此期间,车辆一旦出现任何问题,保险公司没有办法给予赔偿,经销商方面也没有任何责任。
缘由:押合格证由来已久
何谓汽车合格证?即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明,系机动车生产企业印制并随车配发的载明企业名称、企业标识及防伪信息的证明文件。对于机动车制造商来说,合格证是机动车生产企业进行产品生产一致性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于购车的消费者来说,汽车合格证是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投保、注销等手续时必须提交的法定证明文件之一;对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合格证管理是管理机动车的有效工具。
经销商从厂家提车是需要现金的,动辄几十辆甚至几百辆车的庞大资金一个经销商是较难一下子拿出来的,这时就需要向银行贷款,而贷款的抵押凭证就是合格证。据业内专家介绍,一般是厂家和某银行总行签订了合作协议,以汽车合格证作为抵押,向汽车经销商进行放贷,那么在厂家担保的情况下,4S店用合格证做抵押,来向银行贷款进车,汽车销售企业可以拿到汽车原价50%-100%的贷款额度。广州一位资深经销商向记者透露,一般支付给车厂的提车费用,如果跟银行关系好且是长久的合作关系,就一般是三七开,也就是银行提供70%的贷款,其余30%是车商现金支付,如果合作时间短,则跟银行是五五开,也就是说,只能从银行贷到全部车款的50%,但不管是贷款多少,银行抵押的凭证就是每部新车的合格证。
其实,这种融资方式并非为我国独有,在很多年前,在美国和欧洲,通过抵押合格证来进行银行融资的方式就已十分普遍。据广州经销商透露,在广州,这种融资方式大约在2002年之后才开始集体出现,因为此前的汽车交易量非常少,不管是进口车还是国产车,基本每个经销商还是有足够的现金维持周转。另据记者了解,不是所有的经销商都会通过押证融资,约有10-15%左右的广州经销商不用通过押证而是全凭自己的现金流来维持进出货的资金运作。
买家:对合格证被押基本不知情
对于一个普通的买车者来说,一般是不知道自己的合格证早就被抵押给银行了,原因是,销售人员一般会找出种种理由来搪塞和掩盖真相。另外,一辆车上牌需要先买保险以及保险需要24小时之后生效等等种种理由完全可以避免让消费者发现其中猫腻的蛛丝马迹。
一位自主品牌的销售总监告诉记者,其实,这也是一种善意的掩盖,因为一般来说是不会出问题的,也就是说,合格证是绝对会给消费者的,或者说,一定会帮车主上到牌的。通常,销售人员搪塞买车者的理由如下,一是说合格证不跟车同行,先是商品车用大板车提前一步运到4S店,为了防止合格证被抢,所以厂家会随后将合格证通过快递邮寄给车商,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其次,会以先买保险且保险需要24小时生效为名,将上牌时间拖到第二天或者第三天,再就是找出种种比如上牌的人没空,车管所很忙,今天不宜上牌等种种理由来拖延将合格证从银行赎出来的时间。一位业内专家透露,一般来说,这种融资方式是不会出问题的,因为你的车销售出去是赚钱的,因此,消费者也无需过分担心自己被骗或者合格证拿不回来,事实上,这种事情发生的几率很少,据记者了解,在大广州范围内,还基本未发生过上不了牌的情况,仅有佛山某销售商的一个店出现过一个月上不了牌的情况,但是最后该商家还是成功融到资金,从而顺利解决了这个问题。
业内专家分析,一个正常运作并且确实致力于发展汽车销售业并意愿将之做大做强的车商基本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除非是融资之后用作其他用途,或者在车市需求极度衰减的情况下,商家大量出现压库的情况并且时间较长,此时资金链出现断裂,无力赎证才会真正导致悲剧出现。但在目前车市一片欣欣向荣的境况之下,出现这种可能的概率较低。
车商:也有难言之隐
那么,是否这一切的根源,一切的拖延都要怪罪于经销商?“截然相反!”一位车商表示,“排除个别没有实力的经销商用消费者的钱进行风险投资的个例,绝大多数经销商都是想做强、做大汽车产业的”。据其介绍,经销商的无奈来源于两方面,一是4S店的运营成本。据了解,目前一家4S新店,仅拿到代理权的公关费用、建店等成本,就要投入近2000万元。建店后,还要筹集现金去厂家提车,这对多数4S店来说很困难,加之目前汽车生产企业大多要求汽车销售企业现金提货,于是用合格证做抵押向银行或者金融公司贷款就成了经销商的首选;二是某些厂家为了提前完成或者超额完成既定任务,强势向经销商压库,将风险转嫁给经销商,并通过银行或者自己的金融公司,以高额利息让经销商就范,经销商就只能在高压之下,在限定的无息日期内,想尽一切办法出货,“要是经销商不听厂家的,那就很有可能享受不到厂家的促销政策和每月的任务返利等等”。可以说,目前这种合格证质押贷款是全国较为普遍的运作模式。
究其根本,一张合格证为什么会迟到呢?一位4S店老总举例:比如厂家要求4S店保有200辆的库存车,由于资金有限,其中可能有100辆车是贷款购买来的,这就意味有100个合格证要抵押在银行或者金融公司,当这100辆车全部卖出、车款回收后,车商为了始终保证有200辆左右的库存量,不会把这100辆车的合格证立即赎出,而是利用卖车后所得现金的一部分从厂家购进下一批新车。只有后一批车辆售出、车款回收才可能到银行赎出合格证。因此,其中的时间差正是拖欠合格证的时间。
解决之道:各方努力杜绝无法上牌
不管怎样说,目前这一局面难以改变,作为消费者,该如何去认知和防范呢?业内专家表示,首先肯定是要找资金雄厚、规模较大、信誉良好的车商买车方能放心。其次,还可以在合同里备注上牌的时间,如果违反就要无条件退款。
据了解,还没有挂牌的新购汽车,最多有三次申请临时牌照的机会,但挂临时牌照的车辆在没有转正之前,在没有任何保险的前提下,一旦出了事故,所有的责任都要消费者自己承担。即使提前买了商业险,在盗抢险免责条款中规定:车辆无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核发的行驶证或车牌号,或未按规定检验、检验不合格的车辆,都不在理赔范围。车管所也规定,如果消费者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拿到汽车合格证原件、发票等相应证件,就无法获得车辆管理所核发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和检验合格标志。一旦临时牌照过期,这样的车辆在道路上行驶将受到相应的处罚。来自工商部门的敬告则是:购买新车时,最好不要将证件不全的车辆贸然开回家。如若不然,消费者最好要求经销商出具一份书面的承诺书,上面写清:第一,必须承诺车款全额交付完毕后几天,合格证交付消费者;第二,在合格证未交付车主时,新车在交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一切意外,均由经销商负全责;第三,如果合格证的交付承诺没兑现,那么消费者有权要求全额退车等。
这是事前消费者和商家应该约定的,如果出现商家无钱取合格证,确实上不了牌的情况咋办呢?一位资深业内专家支招,每个经销商都会在厂家那里有一定金额的保证金,如果确实出现商家无钱赎证的局面,作为汽车制造厂家,本着为自己的品牌形象和消费者负责任的原则,也必须从商家的保证金中优先拿出一部分资金用来赎证从而保证每台车顺利上牌。
新闻回放
轮胎“质量门”
阴影由来已久
早在2009年5月13日,羊城晚报《汽车周刊》曾深入报道过国内汽车轮胎质量问题,当时国家质检总局对外通报了2008年的汽车投诉数据,在配件方面,锦湖、韩泰因质量问题的投诉被“点名”出来。羊城晚报《汽车周刊》在文中指出,被点名的两家轮胎企业没有被国家质检总局放在《产品质量公告》信息当中正式“曝光”,是因为还没对这两个品牌的轮胎进行类似质量问题的鉴定,但是在对外通报中被“点名”,也是相当严重的事情,因为这是“有效投诉”,表明确实出现这样的问题,因此应该引起消费者和厂商的重视。质检总局的“点名”是锦湖和韩泰轮胎被卷入信任危机的导火线,但其中一些问题在车主当中已“积怨”日久,当年记者在各大网站发现,关于这两个品牌轮胎质量问题的新闻跟帖以及车友会论坛都有许多网友和车主发表各自看法,大部分都是对锦湖和韩泰轮胎的质量持质疑和不满的态度,更有不少车主写出在使用这些轮胎过程中发生问题的亲身经历。而记者也接到一些车主关于这两个品牌轮胎的投诉。
事实上,在被质检总局“点名”之前,关于锦湖轮胎的质量问题的投诉事件已经出现了不少,但并没有引起相关厂家和部门的足够重视。2007年年底到2008年年初,锦湖轮胎遭遇“断裂门”风波,当时很多车主都指出锦湖轮胎4606批次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同时表明这些质量问题将直接影响车辆的行车安全。一些遭遇了锦湖轮胎鼓包的车主们成立了QQ维权群,人数一度达到了最高上限。 随着“鼓包门”事件的影响面进一步扩大,投诉的车主也越来越多。有媒体不完全统计,此次事件波及浙江、广东、上海等18个省、市、地区。据悉,从2007年年初至今,各大汽车论坛上不断有车主反映自己的汽车在行驶几千公里或者购车不到1年的情况下,轮胎相继出现“开裂”、“起包”,轮胎品牌多为锦湖轮胎。从2007年开始,不少的锦湖轮胎的车主在论坛上反映,他们的轮胎只使用了几千公里就出现“开裂”、“起包”的现象。2007年11月22日,网易汽车频道发布“紧急征集:锦湖轮胎的投诉”的帖子,提醒锦湖4606轮胎的使用者出门需要检查轮胎,因为锦湖轮胎这一批次的轮胎(2006年第46周生产)中发现个别轮胎出现内侧、外侧不规则裂纹,从而形成交通事故隐患。在网易之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中国汽车风云榜》和《中国消费者报》也披露过锦湖轮胎的质量问题。2008年8月份,锦湖公司给予使用锦湖轮胎的浙江省部分车主商务补偿,这一处理结果忽略了浙江省以外的消费者,引起了其他地区消费者的强烈质疑,称锦湖轮胎有歧视其他区域消费者的嫌疑。
早在2006年7月,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发布文件,对锦湖轮胎发出质量警示,称由于轮胎侧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锦湖轮胎公司生产的9款轻型卡车轮胎被实施召回,涉及数量78321条。在国内,从2007年开始,锦湖轮胎鼓包事件更是不断发生。
记者手记
召回制度有“空白”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此次众车企反应迅速,但尚未有一家车企表态或提及,是否会因为使用了“锦湖轮胎案”涉及轮胎而进行车辆召回。尤其是记者对一些汽车经销商采访时发现,汽车厂商还没有就锦湖轮胎事件联系经销商,经销商大多称:“如果客户咨询,我们会建议他们询问汽车厂商。”当记者问到锦湖轮胎涉及车型的销售情况时,有经销商表示,由于“锦湖轮胎案”发生时间尚短,目前未看出车型销售受到明确影响,但近些天来咨询的消费者已关注到这个事件,并一再询问安全性之类问题。
事实上,因为轮胎存在问题而进行召回,国际上早有参考案例。国内某汽车品牌研究院总工程师告诉记者,10年前,福特发现旗下一款越野车型使用普利司通的凡世通轮胎存在安全隐患后,花了30亿美元对配套凡世通轮胎的车辆进行了召回,这曾让福特元气大伤。“但是如果它不召回,福特可能就破产了,国外管控非常严格。美国有相关法律规定,涉及车辆安全或者环保时,车企必须承担响应责任。轮胎是安装在整车上,如果发现轮胎有安全隐患,整车企业应主动召回,消费者买车是对整车厂的信任。不过国内现在还没有建立相关召回制度。”上述工程师表示。
相比10年前福特的做法,此番整车厂商的沉默背后,实际上是中国轮胎召回制度的一个“空白”。通常,在国内,轮胎使用出现问题,一般被经销商或厂商解读为“使用不当”。“轮胎的问题认定比较复杂,车主来修理过程中如果有明显的外力损伤,责任认定才比较简单。”一家汽车经销店总经理告诉记者,“如果看不到明显外伤,则需要厂家和专家进行检测,才能确定最终能否质保,而通常情况下是厂商负责寻找检测机构。”为此,一家汽车品牌研究院的首席总工程师告诉记者:“由认监委认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还比较少,相关产品的检验实验室均由企业自行设立,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第三方检测机构,也导致举证难、鉴定难。国家应该设立更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一般中低端车型的轮胎容易出现鼓包等问题,而且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不仅仅是某一个轮胎品牌的问题。记者通过查询车人网2010年的汽车产品质量问题和车辆价格图表发现,轮胎问题在10万至15万元区间的车辆中所占比例最大,有36.21%的轮胎投诉集中在这一价格区间的车型上。
业内人士认为,在监管方面,国内还没有明确针对轮胎的“三包”规定,轮胎的质保也是和整车分开的,而且没有具体实施细则。将于今年上半年出台的《汽车产品召回监督管理条例》或许能改变当前尴尬局面,该条例由部门规章“升格”为法律法规,具备法律约束力,这次的“锦湖轮胎案”可能会引起国家质检总局关注,制定一些更详细的实施细则,比如把轮胎等一些重要零部件作召回处理。
其实,去年10月工信部已经制定了《轮胎产业政策》。该政策明确规范了各类经济主体在轮胎生产、流通、消费等方面的行为,轮胎生产企业必须达到技术规范并实行“三包”服务的产品,方能进入市场,严禁经销无“三包”服务的轮胎。该政策还特别指出,建立轮胎(包括翻新轮胎)召回制度。不过,可惜的是,轮胎召回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至今未见强制性规定出台。业内人士称,正是轮胎召回制度的缺位,为生产企业提供了“钻空子”的可能。
车贵远
责任编辑: 孟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