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厂商 > 人物访谈 > 张兴业: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究竟怕什么

张兴业: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究竟怕什么

大家车网 2011-11-07 16:25 来源:腾讯汽车

到2015年左右,我们整个汽车开发能力将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我们也会从一个汽车制造大国变成汽车制造强国,同时,我们的汽车产量将实现全球第一或者第二。

1951年7月,我还是北洋大学大三级学生,我学的是机械系,这个系被划分为制造和动力两个组,我在动力组,主要学习动力场、汽车原理、发动机原理等。

北洋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大学,1894年成立,1895年成立的南洋大学是我国第二所大学,也就是现在的交大。1953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等学校合并,更名为天津大学。

1951年7月1日,由我带队一行15人来到北京,其中10人来自北洋大学,5人来自河北工学院,成为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的实习生。那时中央分为重工业部和轻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隶属重工业部。筹备什么呢?一是筹备建设一汽,二是从其他部门和地方收一些汽车零部件厂筹备建立汽车工业。

当时,到筹备组的除了我们这批人,还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上海几所大学的学生,总共70多人。按照原来的计划,我们学习一年后,还要回到学校完成学业。结果实习一年后,由于急需大量技术人才,中央人事部发文通知,这一批实习生全部于1951年提前毕业,不再回学校学习,这一年的实习就算实习期,全部作为技术员由汽车工业筹备组分配工作。

实习是在汽车工业筹备组训练科的领导下进行的。开始两个月,集中在北京学习汽车技术课程,进行汽车拆装实习,练习汽车驾驶。然后确定了每个人的技术专业。最后,被分配到各地的机械制造厂,按专业进行实习。可以说,当时像样一点的机械制造厂,我们都去过。比较集中的还是东北的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各个机械厂,上海、天津、重庆等地的机械厂等,一般是三五人一组。我是去了沈阳第二机械厂,也就是后来的沈阳重型机械厂。当时沈阳共有9个机械厂,都有我们实习生。人数比较多的是沈阳第一机床厂和第三机床厂。在沈阳实习了五个月之后,我转到了长春636厂,这个厂也归汽车工业筹备组管理,也就是坦克修理厂,我在636厂停留了近四个月。

初成一汽人

很多人都认为一汽的第一任厂长是饶斌,其实不是的。1952年4月份汽车工业筹备组的主任郭力就被任命为一汽厂(652厂)厂长,他才是一汽第一任厂长,同时任命了孟少农为总工程师。饶斌是1952年10月份以后被任命一汽厂长的。饶斌任厂长后,郭力改任总工程师、第一副厂长,孟少农改任副厂长、副总工程师。

这段历史我比较清楚。1952年我已经正式在汽车工业筹备组设计室工作了,参加设计752厂,即汽车装配厂,准备将苏联的嘎斯车导入零部件进行装配,其中一些标准零部件需要自己制造。办公地点就在交道口,那里有个扁担厂,是几个很大的四合院,汽车工业筹备组和我们的设计室就在四合院里。后来,在机械工业部成立后,汽车工业筹备组改成了机械工业部的汽车局。

后来,我出差去长春。那时已经确定一汽厂址建在长春孟家屯。建工部一汽建设总公司的一位经理张则民叫我陪着他去考察东北工业建设的情况,我们去看过鞍山大型厂和无缝钢管厂,也看过沈阳的一些工厂。我记得那是1952年10月份,天气已经开始寒冷了,我们在沈阳去看了新任命的第一汽厂的厂长,也就是饶斌。那个时候我还不认识他,他也是刚接到任命的通知,还没上任。

离开沈阳,再到长春。那时,郭力已经是汽车筹备组主任兼第一汽车厂厂长了。他的办公地点就在长春,翻修了一些房子在那里做筹备工作。当我准备离开长春回北京时,郭力厂长说:“兴业,你不要走了,就留在这里吧。”

我说:“我还在搞设计呢。”

“在厂里边工作比在机关里更锻炼人。”郭力又说。

“我的东西还在北京呢。”

“那让他们捎过来吧。”郭力说,“我马上通知干部处,从明天起你就在这里开工资。”

就这样,我成了一汽人。那个时候简单啊,一句话就调过去了。我在长春636厂实习时曾经去过一汽筹备处,当时那里就只有4个人,等到10月份我再去的时候,就跟着郭厂长做筹备工作了,这时筹备组人员已发展到近100人。

那时筹备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组织一汽的工厂设计。之前,苏联已经帮着我们做过初步设计,那时苏联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正在帮助我们做工厂的技术设计。我那时的工作,一方面联系技术设计;另一方面,技术设计收到后,还要把它翻译成中文,我就参加和组织一大批俄文翻译进行技术设计的翻译、校队、审核和印刷工作。

坦白说,我的俄文学得很不错,我是完全自学的。在学校时我学的是英文,到北京后我就开始自学俄文,后来参加了速成班,用速成办法学习。每个人集中学习12天,把所有的俄文语法都学完,并记住1200个单词,这就算毕业了。我学的那期,正好赶上国庆节放假,只学了10天。在1952年到1953年之间,我就不断看俄语书。只要是有关工程、汽车方面的俄文书,我都买来看。

那个时候的翻译,有些是哈尔滨俄语专科学校出来的,有些是从大连来的,都是学俄语的。他们虽然懂俄文,但却不懂技术。我还教他们有关技术方面的名词,什么俄文技术名词翻译成什么中文名词等,我组织大家一起学习,还给他们上课,与他们一起翻译、校对。还曾经把一些专用名词印出来供大家参考。全部翻译完了之后,1953年3~7月,我又组织校对人员在长春印刷厂干了三个多月,全部印成中文。

这样,我对一汽的技术设计,以及每个车间的设计都相当熟悉。所以,只要来一批新人,或者其他地方的人过来考察,一般由我负责介绍情况。那时还看不到汽车厂呢,还在做筹备工作。

一汽真正建厂是在1953年7月,大批施工队伍进场。那时我在技术处工作。后来,技术处成立设备科,负责组织整个一汽厂的设备的准备工作,包括国内国外设备的订货、到货、安装、调试情况等。早在工厂设计时就提出了整个设备清单,苏联也提供了一份清单,我们再加上国内的设备清单,交由设备处,然后根据订货情况和到货情况,然后交给改装公司进行安装,这个工作差不多做了一年时间。

后来工厂进入了繁重的生产准备工作,为了加强对全厂生产准备工作组织领导,在厂长的领导下,成立了生产准备处。我就被调到生产准备处,任计划科长,负责全厂的设备、工具、材料、动力、人员等各项生产准备工作,定期报告需求情况、完成情况和预计完成情况。按照苏联的组织设计,没有生产准备处,这就需要根据领导的要求和工作的需要,组织做好各方面的生产准备工作。在工厂投产后,撤销了生产准备处。陈祖涛同志曾经担任过生产准备处的副处长。

在我们的计划科,除设立综合计划人员外,还设立各项生产准备工作的负责人,有的管设备,有的管工具,有的管材料,有的管协作产品,有的管动,还有的负责人员准备工作。每一项都要列出计划需要数量、已经完成数量、预计完成进度。比如说,需要多少人,

责任编辑: 张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