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1-06-13 10:01 来源:腾讯汽车
嘉宾: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副总裁杨美虹(微博)女士 杨美虹:刚刚看到大众官方微博发了一条消息,说今天发布会现场的德国专家介绍,在德国出租车司机也要在车后座配备安全座椅,一旦有乘客带孩子,一定要用,这种做法我以前也不知道。我转发了这条微博,并呼吁在中国要立法,我觉得安全座椅要以立法的方式加以推广,就跟管理酒驾一样,否则的话,作用不大。 记者:每年都有人大代表提,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做到。 杨美虹:所以我们要继续呼吁,一年两年不行,十年也可以。今天请大家来,主要谈大众《大众安全路》第四辑宣传片,其实《大众安全路》大家都很熟悉了,从2007年始拍,已经是第五年了。在此期间,我们前后拍摄了四辑,共四十集短片。的确做这个片子,我们付出了很多,因为我们是汽车厂商,以前并没有拍摄电视宣传片的经验,对我们来讲是全新的学习和挑战。 总体来看,我觉得是一年比一年更好。从专业性上、整个流程方面,我们都一直在学习和提高。在拍摄过程中,有这么多专家,给我们非常好的意见,才让我们的项目顺利走到现在。 今年的专辑尤其特别的是,我们的创新点非常多,比如说我们首次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儿童道路交通安全上面。从企业的角度,包括从我们平时个人的关注度来看,我们觉得儿童道路安全,以前讲的不多,所以我们今年专门来讲。 我们发现,酒驾也讲了很多年了,依然还是有很多人不在意,所以我们觉得意识的教育,意识的培养,意识的提高,是最难的事情。我们很高兴的是,媒体跟我们一起携手承担推广和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意识的责任,这是让我们非常欣慰的、非常自豪的一点。这表示我们做这件事情,不是孤单的,大家与我们一起做,这样做起来特别有意义。那么,接下来的时间,各位对这个宣传片哪方面特别想了解的,可以自由发问。 记者:我想了解,在交通安全教育方面,除了拍摄《大众安全路》宣传片之外,大众中国在其他方面还有哪些投入,投入多少,可以拿出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杨美虹:我们在交通安全方面的行动,其实分两大层面,一个是从产品本身层面,就是指产品研发这方面的投入,这是基本的,没有办法不做的。 我们开发一个新的产品,会把最新的技术放进去,比如去年的ACC,就是自巡航主动安全系统,最新的辉腾、途锐、帕萨特、CC车上都有,研发投入非常大,但具体的数字无法统计某一个数据,但是都是非常好的系统。此外大众是第一个在车里配ESP(防侧滑系统)的,此外还有很多,比如安全气囊现在越做越多了,安全带是最基本的,然后还有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基本上都是标配了。从整个产品来讲,大众在安全设计方面是非常领先的。再比如儿童安全座椅,我们目前在中国生产的所有产品里,是配有国际通用的ISOFIX安全座椅接口的。这次在我们的《大众安全路》宣传片里,会告诉你这个插口在什么地方,打开就看到了。我们现在配的安全座椅是国际通用的系统,因为我们自己也不生产安全座椅,但是我们把这个接口在车里预留出来了,绝大部分车系的产品没有做。诸如在方面的投入,很难具体统计投入费用到底有多大。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行动,就是我们与同济大学合作进行的中国道路交通事故研究项目,在中国类似的项目是第一个,从2005年就开始的,六年的时间了。刚才在《大众安全路》第四辑发布仪式上,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的王宏雁教授也来到现场,她是交通安全方面的专家,而且是质检总局包括公安部的专家,非常权威。同济大学方面就是由她主导,和我们一起做这个交通事故研究项目。项目用的研究方法、流程,以及数据全部都是基于大众的模型,这是我们资助同济大学的课题。现在这个项目做了六年多,在三年半以前,我们又把这个项目扩大到吉林大学汽车学院,也与吉林大学合作开展交通事故研究。这些研究对于不断提升我们的产品,都是有好处的。我们通过这些项目,研究分析路上出现交通事故对车辆损毁的情况,是什么原因,我们怎么从产品安全设计方面加以改进,可以让我们的产品变得更安全,或者说,怎么能够更符合中国的乘客的需要,这方面我们有大量研究。 另外,就是拍摄《大众安全路》宣传片。 记者:我觉得大众做这个活动非常有益,中国大家都知道,全球第一大市场,市场是有的,但是汽车文化和安全意识非常落后,滞后很多,所以我觉得大众在做这个工作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更好的跟车主结合在一起,大众拥有最广泛的汽车保有量,今天看到这方面的活动,感觉特别新鲜,将来有小孩的时候,我觉得很有用。 杨美虹:对,您说的主意非常好。怎么能够跟车主互动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比如说我们今年会跟两个合资公司一起做,会跟车主互动,我们会给予他们版权,买了新车的车主有机会得到我们的光盘,就是在销售渠道里散发。 刘红梅:杨总说的意识问题,就是教育问题,其实最开始,第一年发布的时候,很多媒体也不理解,觉得大众安全路是广告片。 杨美虹:对,第一辑的时候,去跟电视台谈,他们要按广告收费,但是我们说这完全是公益的片子。这是第一年的情况,费了很多周折。所以,我们第一年是最辛苦的,但是一年一年过来,尤其从去年开始,这些门户网站就把这个片子长期放在上面,随时去百度、谷歌搜索《大众安全路》,就有很多网站链接可以看到。最先是汽车圈子里面的媒体认同我们的做法,帮助我们出主意,比如六一的时候,做一些卡通版的,包括做广播版的,然后网上在线播,现在有人提出来能不能做成微博版,就是一集一集地发出去,两三分钟就可以搞定,也可以接触到很多的人群。很多想法都是媒体朋友出的。 记者:还可以做地方版,比如广东话版。 杨美虹:嗯,这些主意都非常好,所以这一点,大家一起来做,就是一个企业的力量还是渺小的,但是大家一起推动,甚至在微博里,帮助我们转,都是一份力量。 记者:大众中国汽车每年在公益事业上的投入到底有多少? 杨美虹:具体投入分为几个层面,一个是对外公布的,一个是一些具体的运营费用。比如说我们好几个公益项目,有一个是“大众汽车畅想绿色未来”讲环境教育的,过去三年,2009年之前的三年,我们当时对外承诺的是800万投入,还有很多差旅、请专家的费用都没有算。 我们跟环保部承诺2010-2012年有一千万的投入,也不含其他额外的费用,包括资助老师的培训,制作环境课教材的费用,都有很多。 《大众安全路》电视片的拍摄,我们也无法统计拍这个片子花了多少钱,因为背后的投入很大,我们的部门原本没有懂拍电视片,到后来都成了专家,这都是无法衡量的投入。除了我们内部人员,还有今天的专家、我们的公关公司。脚本是一遍一遍的修改,至少十几遍,这些费用算不进去的,所以让单说制作费用,可能就是几百万就可以了,但是后面那些费用没有算在项目里。 记者:我们有没有每年公益项目的基本预算? 杨美虹:至少一千万到一千五百万人民币。 记者:我们知道2007年开始,您一直作为《大众安全路》的主导,其他厂商推广的时候,会不一样,您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式,用视频的方式做,从当年的角度来看,视频很难推广,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视频是非常先进的格式?您当时的初衷是? 杨美虹:在这方面我可以自夸一下,我经常在琢磨这个事情,就是做公益,我自己在琢磨。如果做成一件事业,或者做得能够让大家都知道,尤其我们说的安全,更多是安全意识的培养,这个培养又是最难的,那么怎么办?我希望能够挑战自己,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企业的员工一起参与,今天可能看到,片子里面小演员全是我们同事的孩子,包括CEO倪凯铭博士的两个孩子都在里面上镜,这个是不花钱的,但不表示我们没有成本。但是从企业的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方面,我们做这个项目,员工非常支持,我们里面只要十个小朋友做演员,就是展示儿童安全座椅怎么用的示范,但是我们有八十多个孩子报名。 杨美虹:大家都是主动说,能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展示。拍的时候,都是家长带着孩子,在这个过程,对大众员工也是一个安全教育,未必我们是做汽车的,我们的员工都知道安全知识。通过他们,也会告诉他们的邻居、朋友、兄弟姐妹,会注意安全意识,也是另外一个方面的传播。 所以我觉得,第一,做公益要持续一点,做任何事情只做一年的话,效果不是非常有影响力,我自己坚持要做,要做就持续做下去,就是项目有可延续性,设计的时候要设计成可延续性;第二,要有企业的员工参与,就是说一定要让大家吃苦流汗,甚至流泪,这种对自己的宣传和教育以及做公益体会,不是打一支广告的效果,让员工付出以后,会有一种自豪感,我们的员工会说,我们的企业还愿意花钱,花精力拍这样的片子,我觉得很骄傲,愿意为这个企业工作,这是我个人认为非常坚持的。 此外,我们的做法和别的企业不一样。尤其有的企业是针对一个产品,可以说宣传这个产品的安全以及安全措施,在产品安全领域,比上一代的车,有哪些新的安全设施,这是可以的,没有问题。但是对我们来讲,我们说的儿童安全,包括整个安全方面,里面出现我们的产品并不是很多,不是用这个片子卖车的,我是用这个节目告诉大家,怎样培养自己的安全意识。至于说用什么车不重要,所以我们做公益,企业社会责任的时候,心胸要宽广,然后带动整个社会一起参与,影响能够扩大到社会层面。 媒体还能够愿意帮助我们,为我们提供平台传播,能做到这样,我是非常高兴的。 记者:一个企业能力有限,大众有没有政府的支持,或者其他方面的互动,来推动这个活动? 杨美虹:肯定是有的,这就多了,因为大众在中国快三十年了,不要说我们有没有跟政府,可以说,从早期开始,因为合资企业在中国成立,带动中国多部法律的出台,比如中外合资企业法,是因为上海大众设立,签了一个合同。中国的中外合资企业法起草是以上海大众的合资企业的合同为蓝本起草的,就是很多事情是因为我们先,最后推不下去,发现原来有一部法律缺失了,然后找政府,政府觉得行就制定一个法律。 如果你们有时间了解上海大众谈判过程的话,就是用了六年的时间,谈一个合资企业谈了六年,实际上不是,是在等很多东西,比如说要成立一个合资企业,结果发现中国没有中外合资企业法,反过来又找政府谈,然后政府成立了中外合资企业法,耽误了一两年时间。还有中国专利法,是因为大众给了一百多个专利产品,就是有关车的专利技术,给到上海大众,把专利给你们,必须在当地必须注册专利保护,在国外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包括今天来看,注册专利是很正常的,每个企业都这么做,结果上海大众做了一年多,没有办法,没有专利法,上哪里注册,这个时候就发现有问题,当时德国大众在北京的首席代表去找德国专利局,能不能派人到中国建立专利法,说我们的技术没有办法注册,德国的专利局跟中国政府谈判,作为政府双边的合作项目,帮助中国先培养专利员。现在中国的专利大楼跟德国专利大楼一样,是德国资助的,老一代的专利局官员都是说德语,在德国培训了,回来成立的,就是这些例子。 做汽车企业,不可能不和政府合作的,应该说每一个企业都会有,那么就是在合作程度的问题,比如说现在每一次的汽车排放指标及国三的标准,国四的标准,每一次标准的改变,环保部最先找的企业就包括大众,要先摸底,新的排放法律出台。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是非常配合政府技术方面、排放方面、安全方面的法规,我们都是非常积极的参与者。 所以,不但在这个方面配合,我们积极帮助政府承担很多研究项目,比如说中国一直想出台一个车内空气法,实验室就设在我们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中心实验室。 记者:我们也看到一些消息,国家的新能源鼓励的政策,可能会有一些转向,之前侧重电动车,但是可能后面出来的政策对混合动力优惠也很大,我们感觉大众前几年要做电动车,在混合动力方面有没有一些考虑,我们会不会有一些调整的战略? 杨美虹:目前我没有看到公司里在电动车方面的战略有调整,还是在按计划执行。比如公司现在有一个电动车工作小组,其实我本人也是在工作小组,讨论里面大量是技术方面的,还有和供应商的合作,因为我们电动车工作小组是为国产做准备的。 我觉得从战略方面,我们没有任何的调整,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觉得关于电动车,国内国外有很多的争论,可能会感觉到,中国层面上,对电动车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的,也没有第二个国家有这么大的力度,买一辆电动车给多少钱的资助,甚至北京电动车出现一辆车补贴12万,可能在世界上其他的地方没有发现。 大众汽车在技术路线上,都是非常务实的,我们一直是这样的。的确,现在电动车存在使用起来充电不方便的问题,谁都知道。还有电池昂贵程度,如果说北京市政府12万的补贴,也是相当可观的补贴,但是北京以外呢? 记者:深圳,当地12+3=15万。 杨美虹:要看补贴以后公众的反响。政府的补贴,对1.6升以下的车,一辆车补贴三千块钱,对汽车行业的发展拉动,可能大于一辆电动车补贴12万,为什么?所以我们也要反思,从企业来讲,电动车是一个好的车,从大众技术上来讲,电动车目前的技术上还有一些制约,没有发展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从现在来看,大城市用还是比较客观现实的,比如说跑长途,用起来确实不方便;但是在城市里面上下班,可能一天40、60公里就够了,都不用充电,晚上回去充电,或者两三天充电一次,上下班比较好。我们目前判断,就是大城市,交通拥堵的城市,对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好的,如果说有很强的补贴政策出台,我们也希望在大城市先发展电动车,这个时候,大众能够参与到进程里。 混合动力的问题,技术路线朝这个方向走,大众的混合动力不在小车上,我们认为小车上用混合动力,从技术上不实际,大众工程师还是非常现实的,没有一些花俏的东西。他们判断,一个小车如果弄两套系统,混合动力的话,小车就不会跑长途,一般就是市区上下班、出行,然后还配两套动力系统,技术上不合适,从燃油经济性来讲,也不如大车合适,我们的工程师在途锐的级别上,宝时捷里面卡宴的级别,奥迪Q7、Q5级别的车用起来,我们觉得有好处,因为那样的车,本身比较费油,很多人还喜欢在市区里用,这样在拥堵的路段,用混合动力节油比较理想,我们工程师判断一定要从效果来看,不是装一个放在这儿,不管有没有效果。我们工程师在这方面头脑非常清醒,目前也没有因为政策出来,就急忙推出电动车,不管消费者的使用问题,我们非常谨慎。我们工程师一直说,这个方面我们绝对不是第一个生产电动车的公司,但是我们一旦发力的时候,基本上判断清楚,我们会很快做到最大的,我们希望在这个方面占有一个地位。 记者:大众汽车最先进入中国的时候,大家觉得实用,另外一点缺乏设计感,有一点冷冰冰机器的感觉,现在看到大众汽车传播的努力,这个形象似乎在转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众自造的项目,看到不一样的大众,包括看到《大众安全路》也是充满人性关怀的活动,未来大众在中国市场传播上,会有一个整体形象的转变。 杨美虹:我觉得我们在尝试,每年市场调研,包括消费者的反馈都会说我们产品不错,可是产品看起来跟别的企业比,从表面上来看,没有别的企业的产品讨人喜欢,我们的产品设计,工程师会倾向于把不发生功能的东西统统拿掉,每一个放在车里的系统都是有道理的。 可能不只是大众,我相信德系汽车都是,整体的德国设计风格,就是实用、简单,越少越好,不要太复杂。还有在车里打游戏、看电视,我们的工程师觉得不能这样做,这就是德国人的思路,有时候,我们也把很多中国消费者反馈的需求跟德国工程师沟通,他们非常不以为然,有些东西不能太听信。我们的产品看起来有一点冷酷,其实不是那样的,这与民族个性也有关。 我们不会批评别人的产品,我们觉得别人的产品也是很好,我们自己的工程师也试开其它品牌的产品,包括我自己,都会开竞争对手的产品,要学习人家好在哪里,一定要学。然后,我们对自己的产品也很自信。不仅仅是中国,东南亚、韩国、日本有很多消费者的习惯和我们的文化,大众是德国企业,但是在中国已经将近三十年了,还是要和中国的文化要有一个桥梁,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喜好要在产品里有所体现,所以我们才创造了叫大众自造的项目。在大众汽车全球我们是第一个做这个项目,而且这个项目得到了集团的高度认可。中国市场很大,不是全世界的消费者都像德国的消费者,其实德国的工程师们也意识到这一点。比如:中国有很多车要加大,早年的时候他们是非常不喜欢的,但是现在中国的车全部都加大,他们也接受了,消费者喜欢的东西,就是可以接受。而他们一旦接受以后,执行的非常好。 记者:大概用了多长时间说服工程师接受大众自造的项目? 杨美虹:至少半年多的时间了。 记者:会不会推广到全球? 杨美虹:我不敢说到全球,目前俄罗斯、巴西都有跟进。 记者:大众自造的一些短片,录像上也有路牌,给人感觉,好像把我的创意输入进去,大众就提供相应的车出来? 杨美虹:我们希望这样,起码说,我们真的希望这样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特别希望跟消费者之间有互动。 记者:因为我当时看的时候,汽车制造有一些模块化的内容,不可能单独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制造出来,大众是否通过这样的途径,吸来一些有潜力的设计人才,或者就像您说的,直接把消费者的需求反映到后续产品上,主要侧重后面?还是两者都有考虑? 杨美虹:我觉得,一个就是增加大众品牌的亲和力,以前可能我们的形象比较严肃。这是我们需要改变的,我们虚心的接受批评,要让品牌变得有活力。其实德国的工程师,我们感受到是非常有激情的,就是骨子里面很有热情。 另外,我们特别想知道,消费者对我们的产品有什么需求,尤其是在个性化方面的需求,我们要把信息反映给后台的工程师,在他们设计产品的时候,要影响他们,现在不敢说,大家的想法百分之百体现在下一代产品里,我相信还达不到,但是起码一定程度上有影响,可以看到我们的痕迹在里面。 杨美虹:我自己上周去奥地利参加GTI改装大赛,其实非常好玩,还用微博发了,那一天是疯狂的Party,大众董事会的人全部都去了,会发现这帮老头儿特别开心。大众汽车其实很有意思的,我作为大众的员工,我看到很多另外的一面,我希望把这另外的一面介绍给大家,这个活动,我们第一次带了几个媒体过去,并不是很多,有几个高尔夫车手去了,他们疯了,当时在那里就订配件了,去了的人,都希望回来改车了。 每年就是限量版GTL,就是为这个活动。今年推了35周年的限量版。等到中国改装车迷多一点的时候,我们稍微了解了一下,改装车上路还是违法的,如果我们这样做,要做很多的准备和前期的调研。 记者:现在电动高尔夫,可能在做一些广告了,也在国博搞一个试点的活动? 杨美虹:是的。 记者:接下来要拿到中国来销售还是怎样? 杨美虹:是这样的,我们在去年的时候,实际上我们第一次公布大众中国的电动车战略的时候,就宣布电动高尔夫会是第一批在中国国产的车型,或者就是高尔夫级别的车。我们有电动车工作小组。我可以透露,不会只是国产一种车型,跟高尔夫级别的车,会有多个车型生产,因为我们准备引进模块化,相同的平台都可以用这个技术植入,电动高尔夫是有国产计划。第二,目前电动高尔夫在国博作为班车,在第一个星期,车身上有车贴,后来为避免打广告的嫌疑,我们撤下了车贴。所以现在在跑的时候,大家未必注意到是电动车,看起来跟平时跑的高尔夫车是一模一样的,但是我们的电动车每天都在那里跑。 到八月份,车队有几个城市会做试点,就是到当地去,邀请消费者做试乘试驾,收集他们的感受,我们背后有一套模型做数据分析,实际上就是为国产做前期的准备,从生产方面、消费者体验方面。
责任编辑: 孟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