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1-05-27 07:19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导读]日本地震带来了全球汽车产业链的震荡,也引发了日本政府和企业的反思。当日本企业有意加快向中国市场进行产业转移时,这对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厂商来说,究竟是挑战还是机遇? 《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日本中小零部件制造企业以集体方式在中国筹建零部件工业园,对日本汽车零部件产业意味着什么? 王青:首先,汽车零部件产业向中国的转移不是偶然,该现象在“十一五”时期已很明显,日本地震只是加速该进程。对日本零部件厂商而言,继续保持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将成为保持和提升汽车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其次,随着中国等新兴制造业国家汽车需求规模的扩张,日本本土零部件供应的压力日益加大,在中国建厂将是成本降低的方式。第三,未来中国的市场潜力不仅体现在新车制造方面,也体现在零部件供应方面,这将给日本零部件厂商带来更大机遇。 白益民:日本企业过去将核心制造放在本土,在物流上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即便向欧美企业供货也非常有效,但该体系因为地震原因被打破。日本整车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多在两三年之内就能收回成本,汽车零部件跟着进来也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 NBD:你认为日本厂商在遭受零部件产业环节的创伤后,会进行怎样的战略调整? 王青:日本地震后,短期内很难恢复震前生产规模,必须加快向中国产业转移。此外,规避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日益超越日本对就业、技术保密等的考虑。同时,零部件厂商转移的只是加工制造环节,研发部分将继续在日本本土开展,这对日本提高零部件核心竞争力有利,也符合当前世界汽车产业价值链调整的变化趋势。 白益民:对日本企业的海外转移,从日本政府层面一直存在压力,不希望税收和人才受影响。但现在经历地震冲击,日本政府的态度有所松动。中小企业并不担心中国会拿走他们的技术,因为通过长时间的市场摸索,他们已经把产业链和自己牢牢捆绑在了一起。 NBD:过去日企一直处于整个产业链条的上游,日系零部件厂商加快进入中国制造,对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产业将带来什么影响? 王青:一方面,日本零部件企业向中国规模化转移和集中,在降低日本零部件成本、增强日本零部件竞争力的同时,也增加了中国零部件企业的市场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会产生一定溢出效应,对中国相关技术升级、人才培养、管理提升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白益民:对中国本土的汽车零部件公司来说,不是机会,而是威胁。尽管中国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大量人才,可能通过合资公司或者在日企工作享受到溢出价值,但是在人才培训上,中日企业的方式也完全不同。日本的职员终身制更利于企业对人才的培训,但是中国仍然是市场主导的人才方式。 NBD: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你预计日本零部件厂商会在中国如何布局? 王青:由于中国拥有发展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车所需的丰富的自然资源,日本要加快确立在全球的地位,必须借力中国。估计未来日本也将在动力电池方面,以各种投资和合作等多种方式,加速在中国的布局。 白益民:日企掌握电子、电气设备和技术,即使是造出有中国壳的汽车,日企也会非常乐意。
责任编辑: 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