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商务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同样受到重点关注。《“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走“专精特新”国际化道路。“专精特新”企业为何受到高度关注?企业在“专精特新”的发展中应如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本报特邀业内专家进行解读。
专家圆桌
刘迎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营经济50人谈”执行主席
刘兴国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
邓正平 芬香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排名不分先后)
1.国家高度关注和支持引导“专精特新”企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刘迎秋:“专精特新”并非新概念,国务院2012年就提出了“鼓励小型微型企业走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的道路”。经过多年发展,尤其是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和强调“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目前,从全国各省(区、市)到中央各部门都在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力度和规模空前。
当前,着力抓好和大力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既符合中国发展需要又具备较好条件:第一,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根基,而符合“专精特新”发展方向的企业又是制造业能够发展强大的基础。抓好“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建设和发展有助于从根本上夯实制造业发展的基础。第二,从产业链角度看,虽然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但产业链发展本身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弱项,甚至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存在很多空白,需要补链强链延链。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加速产业链的高质量建设和发展,推动制造业由大到强。第三,从经济发展现实来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疫情、贸易摩擦以及国内发展环境变化等多重不确定性,迫切需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着力抓好和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有助于更好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从根本上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韧劲。第四,从制造业企业发展的规律来看,“专精特新”也是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逻辑起点,中国制造业企业数量众多,由大到强,必须从“专”“精”“特”“新”入手,着力增强内生性增长动力,并由此逐步做强做大。中国现有市场主体近1.7亿个,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具备走向“专精特新”的基本条件和优势。
刘兴国:国家之所以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企业建设,主要有四方面考虑:一是推动中小企业差异化发展。与其他企业相比,“专精特新”企业在某一方面具有独特的差异化优势,或专或精或特或新。二是培育一批中小企业发展的引领示范企业。扶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可以对其他中小企业形成示范效应,提供发展方向与经验指引。三是形成完整的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产业链领航企业为代表的优质企业培育体系。四是补全补强产业链供应链。“专精特新”企业可以补全大中企业覆盖不到的产业链断点,可以补强大中企业不愿意花精力去覆盖与提升的产业链次要环节。
“专精特新”企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拥有领先于其他中小企业的技术优势,更加注重创新投入,更加重视新产品研发。二是拥有个性化、特色化的产品,具有差异化的竞争力,产品难以被替代。三是拥有声誉优势,进入“专精特新”名单的企业实际上获得了政府部门对企业形象、品牌美誉度、技术领先性的背书,提升了企业的美誉度。
邓正平: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以及全球产业链加快重构,科技创新如今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关键技术成为产业发展的命脉,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问题成为必须答好的时代命题。“专精特新”企业分布在各个产业链和领域,为解决“卡脖子”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凭借“小而专”“专而尖”,“专精特新”企业能够率先实现对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的突破。
2.从现已公布的“专精特新”企业名单来看,入围企业有哪些特点?
刘迎秋:工信部先后公布了三批共4700多家国家级的“专精特新”企业,各省(区、市)也开展了相关工作并推出了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有些地方还推出了“瞪羚企业”、单项冠军等企业。这些“专精特新”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拥有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同时“能人”能够在企业发挥主导和决定性作用。从结构上看,“专精特新”企业覆盖了各主要制造业领域,甚至也包括为制造业提供支撑的科技
创新和服务等领域。从地域分布看,“专精特新”企业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多为技术含量高、发展质量好的企业;中部地区占有一定比重,优质亮点企业也不少,呈现出较大发展潜力;西部省(区、市)也占有一定比重,呈现出较大发展后劲。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区块链、元宇宙等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包括“东数西算”等快速推进,不仅“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会再上新台阶,再扩新规模,再上新水平,东中西部地区的“专精特新”企业布局和质量也将进一步升级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