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用地供应的多寡,是否是决定城市房价涨跌的核心要素?
在5日对外公开的《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1785号建议的答复》(下称《答复》)中,自然资源部表示,城市房价上涨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除因住宅用地供应外,还与分配方式、信贷政策、保障房建设等等相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我国人均住宅用地面积已超过40平方米,在国际上已处于较高的水平,这表明对土地的管控与房价上涨并无直接关系。
此处提及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1785号建议,即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提交的《关于取消对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不合理限制的建议》。
来源:自然资源部
蔡继明认为,城市建设用地增长快于人口增长是世界性普遍规律,我国现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缺乏科学依据,长期以来对土地资源的计划配置和行政限制,导致了土地总体利用水平低,遏制了城镇化进程。
蔡继明表示,我国现行的城镇用地增长弹性系数不超1.12、城镇人均建设用地不超100平方米、特大超大城市不再新增城市建设用地等限制缺乏科学依据。
他认为,这些不合理限制导致建设用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住宅与工商之间的扭曲和低效配置,导致城市房价与收入比超高,抑制了城市居民消费。
对于这些建议,自然资源部在《答复》中表示,在资源环境紧约束下,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国际形势变化,我国更需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限制占用生态空间、农业空间,无法像人少地多的欧美发达国家采用低密度、长距离、机动化的城镇扩张模式,势必需要对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作出偏紧的控制。
《答复》称,有研究表明,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放松人均建设用地的偏紧控制,将导致建设用地扩张,增加二氧化碳排放数量,不利于我国兑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承诺。
《答复》认为,我国对人均建设用地进行严格控制并未遏制城镇化发展。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已达64%。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显示,近10年来我国城镇建设用地快速扩张,人均城镇建设用地出现较大幅度增加,特别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城镇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明显加快。
今年8月26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对外公开,“三调”结果显示,全国建设用地总量6.13亿亩,较“二调”时增加1.28亿亩,增幅26.5%,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9.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48.34%提高到62.71%。
在8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自然资源部副部长王广华表示,总体看,建设用地的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总体相适应,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程度不够的问题依然突出。从“三调”数据看,城镇用地总规模达到1.55亿亩,一些地方存在大量低效和闲置土地。村庄用地总规模达3.29亿亩,总量较大、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的潜力较大。
《答复》也透露,未来将做好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按照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和空间发展新阶段,适时对人均城市、人均城镇等建设用地标准作出修订。”
对于房地产用地供应问题,《答复》表示,将加强住宅用地供应管理。建立房地联动机制,指导人口净流入、住房供求矛盾突出的城市增加住宅用地供应,改善住房供求关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年初,自然资源部曾透露,2020年重点城市住宅用地供应量都超过了近五年平均完成交易量,大多数比2019年明显增加。各重点城市2021年继续增加住宅用地供应量,要稳定合理增加住宅用地供应,将保障供地规模作为第一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