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资企业融入双循环主题论坛圆桌对话环节,一组外资企业特别分享了各自在华的发展经历。
2007年进入中国的拉脱维亚品牌施丹兰主打泡浴产品。“当时在中国有浴缸的家庭很多,但是使用泡浴产品的家庭其实很少,这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施丹兰品牌传播总监袁文龙表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消费升级为企业带来了立足中国、做大做强的机会。
针对中国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施丹兰深耕市场,研发出了一些适应中国市场的产品,受到不少追求生活品质的消费者的欢迎。“特别是近两年,受疫情影响人们减少外出,消费者对泡浴的需求越来越大,截至去年,中国市场在施丹兰整体销售的占比达40%。”
曾因影像类产品为人所熟知的品牌富士胶片,如今除了影像产业,在医疗健康、高性能材料和文件处理产品方面也在持续发力。谈到中国双循环中的外企机遇,富士胶片品牌总监史咏华坦言,中国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也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有着超大的国内市场,而且就快赶上美国市场了,这对日企来说是利好。”史咏华表示,日本是一个资源比较紧缺的国家,所以环保节能技术在全球都是比较领先的。中国产业发展呈现出绿色化和数字化的趋势,因此,日本企业在助力中国绿色发展是大有可为的。
从出口初级农产品、初级加工品到高科技含量工业品,1979年就进入中国的德迅见证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外贸出口的转型升级。德迅华东区董事总经理刘清表示,从内循环方面来讲,当前,中国中等收入群体逐年扩大,消费趋向于更优质的产品,中国消费者对全球的水果、医疗保健品及日常消费品等进口产品需求强烈,这对德迅来说是很大的机遇。从外循环方面来讲,中国产品需要走出去,特别是疫情发生后,包括德迅在内的物流企业,有能力、也有责任帮助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最好的方式把货物运出去。
据刘清介绍,不久前,德迅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并购就发生在中国,被收购的中国本土物流企业能让德迅更加本土化,而德迅则能够助其更加国际化。
有着160多年历史的英国医疗器械公司施乐辉对外事务副总裁沈继冬表示,中国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之前中国要进口外国产品,现在外企落地中国生产,产品再返销国际市场,更好地体现双循环效应。
对于外资医药企业来说,进入中国市场最大的痛点就是要经过漫长的审批过程,创新产品无法快速进入中国市场。沈继冬表示,近一年来,中国药监部门创新了注册人制度,大大加快了产品上市速度。
在新发展格局下,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机会还有哪些?毕马威中国政府与基建战略咨询合伙人刘明表示,“据观察,在过去三年中,中国有两个产业很热,一个是半导体芯片,一个是医药。资源、外部投资、大型并购、人才都聚焦在这两个产业。”
刘明还观察到,很多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之前专注于2B市场,但近两年一些外资企业开始主动下沉到消费品行业,从传统的2B转向2C业务。
刘明指出,更重要的是,外资进入中国的门槛降低了,而且中国在基础设施、人才、资源、产业链等方面也非常有优势,大大增加了中国对于外资企业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