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社部、财政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共同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意味着2014年以来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在新发展阶段将续写新篇,这为当下企业破解高质量技能人才紧缺的难题提供了行动指南。
中国经济要迈上中高端,劳动者的职业技能首先要迈上中高端。从“人口红利”迈向“人才红利”,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职业教育工作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眼下,企业缺乏的不是普通劳动力,而是集技能型、知识型、创新型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怎样推动“新型学徒”成长为“大国工匠”?《意见》三次强调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目前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仍然发挥得不充分、不到位,培育人才的积极性参差不齐,缺乏科学手段和长远规划,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正陷于找不到、招不来、留不住人才的“三难”之中。
践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企业应找准路子。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日本等积累了丰富的学徒制实践,我国也曾借鉴国外经验开展职业教育试点工作,但最终还是要符合中国实际需要。企业应牢牢抓住“中国特色”,并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好企业与政府、学校之间的关系,努力让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的学徒制迸发出最大的活力。
践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企业应挑起担子。《意见》强调,要完善经费补贴政策,相关部门对开展学徒培训的企业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即使有相应补贴,还是会增加企业成本。但从长远来看,这一实践能补齐学校职业教育的短板,加快提升国内劳动力市场中高质量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让人力资源流动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人才终将回归企业在技能岗位发挥关键作用。
践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企业应迈开步子。《意见》指出,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重要手段。当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项目大量存在,但有不少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没有将重心放在对人才技能的培育,很难实现毕业和就业的“无缝对接”。在《意见》指导下,企业应该主动出击,先破后立,改革固有的校企合作模式进,打通产、学、研多个环节,推动工学深度融合,培养出符合时代追求、行业要求和企业需求的“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