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三胎”政策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生育的任何动态都足以引起讨论。
6月8日,《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印发,因为涉及生育,其中的一条政策格外显眼。
文件指出,要求全面落实产假等生育类假期制度和哺乳时间相关规定,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开展“育儿假”试点。“育儿假”所牵扯出的生育问题挑动公众敏感的神经。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的几年里,很多生育问题显露,包括生育意愿,也涵盖养育压力。说到底,现阶段人口问题的根源由意愿之困引发,背后藏着环环相扣的养育难题,解决人口问题光靠政策背书未免吃力。
“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大重点,生育政策的调整至关重要。但比起生育本身,配套政策如何安排,相关保障如何落地或许才是重中之重。
诚如新华社所言,释放生育意愿的核心在于缓解家庭压力,缓解压力的核心又在于提升社会化服务的支撑能力。
关于生育问题,既考验顶层设计,又考量基层落实。“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成为轴心,“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成为施策的重点。
配套政策倒推,缓解生育焦虑,提高生育意愿,路径一目了然。三孩政策来了,配套政策准备好了吗?这是发问,也是公众迫切需要的回答。
育儿假像是一个切口,直白地道出为人父人母的时间痛点。而时间痛点背后,是个体精力与体力的再分配,是企业成本与用人的再平衡,是社会福利与压力的再试探。
育儿假像是一个窗口,透过育儿假本身,也不难预见生育配套政策的下一个坎:没有家长不想多陪自己的孩子,只有一整套政策辅助,才能真正落地养育子女的现实难题。
当泡泡玛特的招聘启事变成招聘歧视引来众嘲,当代人选择生育还是职场生存的两难局面也随之暴露。在快节奏的当代生活中,职场人的安全感从何而来,恐怕并不是一个育儿假能解决的。
即便育儿假能够成为“打工人”凭空多出的利好,但育儿假的另一面,却可能成为企业凭空多出的成本和负担。谁来买单,谁来统筹,又是新的问题。
社会保障如何补位?税费减免、财政补贴如何安排?这些不仅仅是育儿假的落地要考虑的问题,也是解决生育配套政策落地的关键所在:一系列公平、完备、弹性、包容的制度设计本就是题中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