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最后一天,“广州11家凉茶铺被查封”登上了新闻热搜。事因疫情之下,一种声称能“增强抵抗力”的凉茶引发关注,广州警方在番禺区范围内的凉茶铺随机取样40份,结果发现有15份样品不同程度含有西药成分,11家非法添加西药的凉茶店铺被依法查封,15名涉案人员被抓获。
特效“凉茶”屡禁不止
民间有云:“广东有三宝:烧鹅、荔枝、凉茶铺。”在岭南一带,提起凉茶,可谓家喻户晓。2006年,凉茶更是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根据广州警方通报,此次送检样品中检测出的西药包含了“对乙酰氨基酚”“氯苯那敏”“布洛芬”“马来酸氯苯那敏”“甲硝唑”等成分。这也意味着这些凉茶铺在卖给市民的凉茶中,加入了退烧药、镇痛药、抗过敏药以及消炎药。“凉茶的疗效原来都是西药的功劳?”网友们为此吵翻了天。
资料检索可见,这不是凉茶第一次陷入非法添加的漩涡。
2019年7月,广州白云警方在对太和镇龙归的“正X”凉茶铺进行突击检查时,发现可疑粉末,经检测含有乙酰氨基酚、醋酸地塞米松、马来酸氯苯那敏、布洛芬及水杨酸等西药成分。在该凉茶铺销售的“特效感冒茶”“特效止咳茶”等成品凉茶中,也分别检出上述西药成分。老板谢某供述,其在经营凉茶铺过程中,发现有不少人在出现感冒、咽喉不适等症状时,为图省事,就会买凉茶饮用,进行缓解。为提高凉茶销量,谢某设法购买了西药粉末,让店员曾某倒入熬制好的凉茶内,以确保和增强“药效”,吸引更多的顾客。
2019年6月,广州海珠警方在海珠区西滘大街的“桂X凉茶”凉茶铺出售的凉茶中检出含有布洛芬、水杨酸等西药,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法规定。最终查处违法添加药品的凉茶铺、药店5间;抓获8名嫌疑人。这些涉事凉茶铺藏身城中村,主要销售对象是附近的外来务工人员。
2017年7月,广州一凉茶铺老板因为在凉茶中添加西药而被控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开庭审理。老板王某对公诉机关指控的事实和罪名均不持异议,但辩称“在凉茶中添加西药的做法很普遍,其不知道该行为是违法的,也不认为该行为有危害性”,舆论一时哗然。
如何加强对凉茶铺有效监管引发关注
凉茶诞生与岭南独特的气候和水土密切相关。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所记“南方凡病,皆谓之瘴”,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容易“热气”“上火”。先民们为了除湿祛热,适应环境,遂采集一些清热解毒、消暑祛湿、生津止渴的草药,结合中医药理论配伍,煮而饮之,凉茶便应运而生。元代时,这种清热解毒的汤药,被称为“凉药”,有药店事先煎煮好备着,患者买来即可服用,即最早凉茶铺的雏形。发展至今,凉茶已经成为广东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曾几何时,大街小巷凉茶铺云集。随着现代凉茶产业化兴起,小作坊式的传统凉茶铺已经日渐式微。
而扛起非遗名号的,其实是现代凉茶产业。2006年6月,由粤港澳21家凉茶生产企业拥有的18个品牌、54个秘方及术语,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王老吉、邓老凉茶、上清饮、清心堂等均进入第一批名单。此后又陆续增补认定了两批。截至2007年,粤港澳三地共有189个秘方进入非遗名录。
“产业化的广东凉茶,属于食品饮料类别,功效成分已经‘稀释’。而且广东凉茶使用的原料配方均经过国家备案,比较规范。”广东省食品学会理事长李汴生告诉记者,民间凉茶铺通常使用自己的配方,疗效跟口碑直接挂钩,也导致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少数民间凉茶铺私自添加西药,可以说已经有十多年,屡禁不止。”
据悉,开一个凉茶铺只需要申请《食品经营许可证》,并不需要经营者有医师或药师资质。“但传统广式凉茶铺实质上更像一个中药铺,如何进行有效监管需要引起有关部门关注。”业内人士指出。
健康提醒
不要把凉茶当成“万能神药”
出现非法添加事件,不少网友感叹:凉茶还能喝吗?
事实上,凉茶并非简单的茶,中医也不主张日常随便使用。
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创始人、副院长杨志敏教授曾指出,广东老百姓经常说自己“上火”需要喝凉茶,但其实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不顾体质而盲目喝中草药汤,反而得不偿失。过去大众认为广东人体质多湿热、痰湿,但随着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变化,人群的体质也在发生变化。根据近年广东省中医院做的广东人体质流调分析显示:男性以痰湿、气虚、湿热质为主;女性以阳虚、气郁、气虚质为主。凉茶多用寒凉药材,对于阳虚、气虚等体质的人群来说并不适合。
广东省中医院风湿科主任黄清春也指出,广东老百姓一年四季喝凉茶的方法其实并不养生。“凉茶对湿热性体质的人比较适合。热的体质分两种,一种是虚热型的,一种是实热型的。实热型可能会口干、口苦、牙龈肿痛、咽喉肿痛,颜面容易起痤疮,小便黄大便干等等,这种情况可以使用凉茶调节。还有一种热叫虚热,因为阴虚导致一些虚火上炎的,这种情况喝凉茶可能会损伤脾胃,进一步造成脾胃功能不好。
医生提醒,凉茶并不能包治百病,市民也不要把凉茶当成“万能神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