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在报刊亭买过报纸杂志了?
是否街角咖啡店越开越多,你就越怀念曾经的报刊亭,城市小而美的存在。
近段时间,随着郑州烟火气的回归,不少网友也在关注城市里另一种烟火气和书香气并存的“报刊亭”回归问题。
它们会回归吗?
◎网友微博呼吁“想让报刊亭回归”
近日,微博网友bobin在微博上称:现在鼓励地摊经济的话,我想把消失很久的报刊亭捡起来。这让不少网友转赞。
该网友表示,上学时,零花钱都奉献给了报刊亭,买漫画、贴贴画、充公交卡、CD、棒棒糖、冰糕等,占地三四平米的报刊亭,几乎承载了他放学后最美好的回忆。
的确,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报刊亭,曾是城市一道美丽的风景,是城市优雅的文化符号。“几乎每月都会去买《读者》《意林》,家里存了厚厚一沓子。”30岁的郑州市民王留坤,家住优胜南路,对大石桥一处报刊亭念念不忘,“2013年后就找不到了,也不知道去哪买了,偶尔路过书店碰见了,会存一本。”
在王留坤的印象里,报刊亭更像是一个城市文化符号和便民服务的综合承载点。“报刊亭关门晚,夜晚回来,饿了,有烤肠,渴了,有饮料矿泉水,甚至很难买到的一些杂志,报刊亭里几乎都有。”王留坤补充道,报刊亭里不仅有花花绿绿的图书,小玩具,公共电话,热情的老板,还经常给外乡人、老年人指路、充当公交车的向导。
◎郑州421座报刊亭拆除 “买份报纸都不知道去哪儿买了”
2012年郑州实施“退路进店”工程,拆除市区341个报刊亭,截止2013年初,郑州421座报刊亭全部拆除。
收入低带来的超范围经营是报刊亭存在的乱象问题之一,另外还有占道经营、影响市容市貌等因素,注定了被拆除的命运。“很多报刊亭在交通路口,本来人行道就窄,再撑把伞、拉个冰箱、甚至有的弄个小菜摊,特别影响城市美观,市民投诉也比较多。”郑州二七区曾参与报刊亭拆除执法的一名城管工作人员王先生说。
随着郑州报刊亭的消失,该“停”还是该“挺”的争论一直都没能停止。2012年郑州拆除时向市民承诺,两个月内按拆除报亭数量1:2的比例进店设置卖报点,但最终效果不太理想。“现在想买份报纸,真是不知道去哪买。”有近20年看报习惯的郑州老人胡永先说。
然而,像胡永先这样有看纸质报习惯的人毕竟是少数,屏读时代,一部手机,就可以观览天下了。
◎新型报刊亭“复出” 自给自足维持生计
时代在发展,理念思维也在发生变化。对于曾经报刊亭从业者来说,卖几份报纸不如复印几份文件挣钱,卖几本杂志不如卖条烟来钱快。
然而,随着夜经济发展,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报刊亭再次被网友怀念着,“城市的文化标识,应该与时俱进,而不是全部取缔。”网友表示。
但真的能回归吗?或者说,会以全新的方式回归吗?外地的做法或许能看到一丝希望和生机。
今年3月份,一座全新的报刊亭在义乌苏溪镇罗杉路开始营业,“复出”不走“寻常路”,苏溪镇创新“以亭养亭”的形式,在街区店面的垃圾分类投放点旁边设立报刊亭,有刊物、有饮料、有食品,外部还增添了广告栏,能够达到“自给自足”,后期还将叠加更多便民服务。
报刊亭这一全新面貌的复出,也让市民感觉到久违的温暖。
无独有偶,广州报刊亭变身“智能亭”,在这里可以上网看新闻和视频,更可以“用耳朵去听文化”,制作精美的视听产品,配上情感丰富的“作品阅读”。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元的方式,既可以满足老年人的“纸质阅读”,也可以满足年轻人的“多样阅读”。
◎“城市书屋”能弥补街头文化符号的缺失吗?
不可否认,作为曾经是城市文化符号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报刊亭是几代人的记忆。如何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郑州也在努力。
2019年6月份,郑州市政府颁布《2019年郑州市城市书房建设方案》,根据方案,单个城市书房建筑面积不少于80平方米,阅览座席不少于15个。同时,配置安全监控系统和防盗门禁,并与公共安防系统联网;图书不少于3000册;配置自助图书借阅机、自助办证机及电子书阅读机等图书借阅相关设备;具备通水、通电、通网条件。可以说,相当“高级和便民”了。
“没退休前,路过紫荆山,经常买份《参考消息》带单位去,现在退休了,每天坐两站公交来这里,也很方便。”6月8日,记者在紫荆山路陇海路一处城市书房遇到市民谢先生,提起报刊亭,谢先生惋惜的同时,也为城市书房点赞。
据记者了解,截止到5月底,郑州市已建成65处城市书房,并且基本实现连锁运营,图书统借统还,给全民阅读营造了浓厚的氛围。“这些城市书房多位于学校、商圈、地铁口站、城区干道等临街繁华位置,交通方便,市政设施完好。”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公共服务处工作人员介绍。
“书屋环境好,服务好,却不如报刊亭有烟火气。”谢先生提出他的疑问:未来报刊亭是否会以全新面貌回归呢?
目前,记者从主管部门那里,并未得到肯定答复。
【手记】
屏读时代 不该被遗忘的街头文化
对于75后、80后、90后来说,报刊亭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门。
对他们来说,报刊亭就像是一个“百宝箱”,最新咨询、趣闻轶事、便民信息、游戏点卡、城市地图、公交卡等,应有尽有。
有多少人的文学启蒙来自这里,有多少人雷打不动来这里买《读者》《意林》《青年文摘》,蹭在窗口看漫画、娱乐杂志,那是一段妙不可言的记忆。
“屏读时代,报刊亭更不应该被遗忘,这是一种独特的街头文化。”在郑州大学社会学教授张明锁看来,他非常期待报刊亭的全新复出,“在国外,报刊亭承载的功能非常齐全,是都市共有的风景线,也是都市里的流动文化亭,甚至很多成为了城市的坐标。”
依然有许多像他一样的人,期待把报刊亭这样的“街头文化”打造成特色名片,让文化扎根街头巷尾,与市民生活融为一体。就如伫立街头的卖唱艺人,悠扬的歌声是闹市里的一份安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