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剧照
文艺弹
曲艺领域,北京的曲艺家们走进“回天”社区进行采风,并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回天”改造的优秀现实曲艺作品;在影视领域,现实主义回潮,国庆期间《决胜时刻》《我和我的祖国》等主旋律电影创造了电影国庆档的票房奇迹。
近日,北京人艺的两场话剧更诠释了北京文艺工作者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如何从点滴做起,将“文艺走进生活,生活反哺文艺”的理念落实到了实处,落实到了细微处,落实到了思想的深处。
在扎根基层、反映现实生活的这条道路上,不空喊口号,只默默耕耘,这不仅是北京人艺戏剧工作者的真实状态,也是绝大部分北京文艺工作者的真实状态。文/满羿
文艺拥抱生活
教师版《雷雨》在首都剧场上演
被公认为“不好演”的《雷雨》,在首都剧场上演了教师版——北京人艺的剧场、布景、导演以及舞美团队,演员却都换成了从讲台走上舞台的老师们。据悉,这台教师版《雷雨》由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携手北京人艺、东城区教委共同牵头,联合景山东华门学区的学校及直属单位共同演出。
初排时不知道手放哪儿
大幕拉开,专业味儿扑面而来,服化造型甚至老师们的舞台范儿都很正。从2017年3月“灯小”的老师们在人艺艺术家的指导下在菊隐剧场将《雷雨》片段搬上舞台,到同年11月在中国儿艺假日经典小剧场挑战100分钟的四幕《雷雨》,再到两年后在首都剧场上演复排版,北京人艺青年演员、教师版《雷雨》的导演朱少鹏至今还记得老师们两年前初排时的状态,“开始时,老师们甚至都不知道表演时手该放在哪里,但文化储备决定了他们对自己所饰演的人物都有着很深的理解,虽然表演技巧欠缺,但对人物理解的高起点却足以弥补技巧上的欠缺,这一点甚至比我们剧院的一些演员都要强。”
校长亲自当“引读者”
舞台上的“周公馆”可谓人艺版《雷雨》的微缩版,繁漪和周萍的几场重头戏不可或缺的沙发、茶几、放有侍萍照片的柜子以及提示周朴园有德国留学背景的屋内装饰都毫无遗漏地出现在台上。
不久前,人艺《雷雨》演出时,老师们还曾专程来观看,并在演出后走进后台与杨立新、龚丽君、王斑等人艺艺术家面对面交流。此次演出的教师版也对人艺版本进行了颇具深意的改编,朱少鹏说,“我们是以人艺版为蓝本,比照曹禺先生原著,同时研究了《雷雨的舞台艺术》一书,将其中叙事性的段落减弱,将剧中矛盾冲突最强烈的段落呈现在观众面前。”于是,两个小时的演出不仅有校长滕亚杰作为“引读者”引述曹禺先生的自述“我喜欢写人,我爱人……”等点睛文字串场,也有雕塑感般的人物群像式亮相,舞台呈现更为灵动多元。
为戏剧教育造燎原之势
在后台,提示演出场次的黑板是老师们亲手绘制的“板报”,“灯小”力行剧社的成员也由语文、美术、音乐、书法教师以及办公室、医务室的教师组成。饰演周萍的郭奇峰是四年级班主任,排练都是挤出课后或周末业余时间完成的,“从语文教学中的课本拓展阅读,到将角色真正搬上舞台,我们也经历了从表演的外行逐渐走向专业舞台的过程。开始时对人物只是自己浅显片面的解读,到后来逐渐走进人物内心。以前对周萍的理解可能就是外表苍白、性格懦弱的纨绔大少爷,但随着排练的深入才逐渐了解其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校长滕亚杰表示,“教师从讲台走上舞台,最终目的是从舞台再走上讲台,将戏剧元素融入学科、融入课堂,让孩子们的学习更加生动、有品质,从而为提升全民的艺术修养做一点点事情。我们这些人是什么?是火种,愿景是为未来的戏剧教育造一个燎原之势。”
从成立戏剧博物馆,北京人艺就承担着艺术教育的社会属性。人艺党委书记王文光表示,“除公益场、校园戏剧联盟、剧本朗读、高参小外,戏剧普及教育体系还要向教师延伸,让更多的老师热爱话剧,才能引导话剧走近孩子。其实教师版《雷雨》的导演朱少鹏就是校园戏剧教育的受益者,他是从北京四中的剧社考入中戏又进入人艺的,现在又在从事着戏剧普及的工作。而老师们将对戏剧的理解再传递给孩子,日后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人艺或戏剧未来的观众。”
生活反哺文艺
《红马甲》里的金融精英有“胡同味”
一部由张民编剧,北京人艺女导演唐烨执导,人艺演员赵峥、张培、朱少鹏、闫巍等人主演的原创话剧《红马甲》,将于11月13日、14日登台首都剧场,92岁的艺术家蓝天野观看了全剧联排并与青年演员进行了现场互动交流。首轮演出之后,该剧将于12月10日至14日在北京喜剧院登台。
街坊们人生如股市
作为“城东三部曲”的第一部,《红马甲》以中国证券金融市场发展为背景,以居住在北京东城前门地区的一群街坊的人生起伏为主线,细致演绎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他们历经中国市场化初期“金钱至上”观念的冲击,命运也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而改变,富贵、潦倒,众星捧月、云诡波谲,生活就像股票指数一般变幻莫测。在体会过山车般的人生以后,回首往事,每个人都发现,人生更像股市。二十多年后,经过腾退改建的前门地区,曾经的凌乱不堪早已变得秩序井然,股票营业部的小楼也拆去遮挡的违章建筑,面貌一新。
此次执导《红马甲》,曾经排演过《洋麻将》《甲子园》《李白》等经典作品的人艺导演唐烨表示,自己既有责任也有压力。责任是因为她亲历成长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全部位于东城区,就职的北京人艺也坐落于东城的王府井大街,聊北京人、说胡同事儿,责无旁贷。压力则是大家一提起京味儿话剧,首先想到的还是《茶馆》《龙须沟》这样的经典名作。“事实上,打造一部属于当代人的京味儿戏,把我们曾经生活的年代和环境展示给大家,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唐烨和编剧张民经过五年构思,七易其稿,捧出了这部《红马甲》。
找找90年代的北京味
该剧故事主要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北京,那个时期的语言和现在有着很大区别。剧组走访前门地区的老居民,最大程度地还原了那个时期的语言表达,戏里有大量的北京土话、俏皮话和歇后语,比如 “耳挖勺炒芝麻——小鼓捣它也出油”等等。不过想要准确地记住这些台词并且顺溜地说出来,对演员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在戏里饰演男女主角的赵峥和张培在台词上费了相当大的功夫,他们平时一有空就跟老北京人练台词,男主角赵峥透露,自己练了一个多月后回家儿子都不适应了,说:“爸爸,你现在说话怎么变了味儿了?”
“金融题材” 讲人的故事
全剧聚焦金融题材,很多人会担心能不能看懂,对此,导演唐烨表示,完全不用担心。虽然全剧是以金融为主题,但实际上讲的还是人的故事。这里面有摆摊营业的下岗职工,有股票营业厅的负责人,有胡同大妞儿,也有从河南来北京打拼的外地人。这次在戏里,演员们都没有一个具体的名字,他们更像是生活在观众身边熟悉的某个人;他们的经历故事也会让你想起曾经的某段岁月。
“一出金融题材的喜剧”,为了破这个题,导演唐烨打破了话剧常规的思路,全剧就好像男主角做的一个梦,在梦的关键节点将现实和梦境有机穿插从而形成一个整体。
(本组文/本报记者 郭佳(除署名外)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统筹/满羿)
关键词: 《雷雨》《红马甲》北京人艺